唐武德四年(630年)置粤州,乾封间将粤州更名为宜州,治龙水县。宋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改为宜山县。据(清)顾炎武《读史方舆纪要》述:“宜山府城北一里,群山皆高大,此独卑小,下临龙江,宜于登眺,因名。唐以此名州,宋复以此名县。”因境内群山环峙,濒龙江之滨,适宜游眺,故以此称宜州、宜山县。1993年宜山县改为宜州市,以古宜州而得名。

因1938年广西省矿务局在西湾设立平桂矿务局,全权办理平乐、桂林两地锡矿产销事务,取平乐、桂林各一字得名。

因贵港市位于西江中游,是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西江街道是以西江命名。

以山得名。阳朔,含义有两说。一说因县北有羊角山,取谐音得名。一说因海阳山(今海洋山)居县北,北为朔,故名。

因港北区城区有荷城路,荷城街道是以道路名字命名。

贵港中心城区是秦始皇统一岭南时设立的桂林郡郡治布山县所在地,故以旧县县名布山为名。

因县政府原驻城厢镇那坡村得名。“那坡”,壮语“Nazboh”。“那”是水田之意;“坡”是土山坡之意。

城厢,指城邑及周边。因靠近县城,故名。

百省,壮语Baksengj,“百bak”指河口,“省sengj”指达省河。因村旁有条小河沟叫“达省”,故名。

德隆,1933年设德隆乡时,取德窝、兴隆2村各一字得名。

平孟,壮语 Bingzmung,“平bingz”指平坦,“孟 mung”指田垌、田地。村址原为一片平坦的田垌,故名。

百合,壮语 Bakgap,“百 bak”指口,“合 gap”指汇合。百合意为“汇合口”。百合街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始建,因地处两河交汇处,故名。

原叫剥念,1953年土改时,认为剥是剥削,字义不佳,遂改为百南。百南原叫“剥念”,壮语 Baknaemz,“剥 bak”指口,“念 naemz”指水。

百都,壮语 Bakdu,指“门口”。此地是白云山的一个山门。

龙合,壮语 Runghhaz。“龙rungh”指山㟖,即山间平地;“合haz”指茅草。因村建在长有茅草的山㟖,故名。

坡荷,壮语 Bohaz,“坡 bo”指山坡,“荷 haz”指茅草。因村建在一块茅草坡上,故名。

魁圩,此地原名为“三班”,因建“文魁”庙后,改名为“峒魁”,壮语“峒”是这一片之意,“峒魁”就是有文魁庙的这一片地方。后来开圩设集市,遂名“魁圩”。

武平原名“郎家”,壮语Hangqga,即乌鸦圩,因圩旁山上乌鸦云集得名。宋为侬智高领地,狄青以武力平定后改称“武平”。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