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指雅一亭,“长”指长隘三亭,各取一字为雅长乡。当地壮语读音作“bǔāi布隘”、“jiēāi杰隘、杰挨”等等。古称长隘乡,当地壮语读音作“shāng(shi)āi晌(时)隘”,壮语意思指吃早饭的时候。“shang晌(长)(shi时)”壮语的意思是指“那时候”,“ai隘”壮语的意思是指“早饭”。汉语音译转译为“长隘”。如雅长乡有“长隘”、“过仇”等等,“过仇”当地壮语意思是指“晚饭开始之前或者刚刚开始的时候”。“岜仇”壮语意思是指“晚饭将过去或者晚饭将结束的时候”;“shiling时令”当地壮

花坪,本为洼坪,较低洼的草坪,因“花”与“洼”谐音而得名。

幼平,壮语Youqbiingz,“幼”指居住,“平”同汉义,指平地。因处山间平地上,故名。经考证:幼朗,是清朝时期,以“百朗”片区和“幼平”片区各取一字得名。民国时期延续用幼朗乡。1950年因幼朗乡驻地在幼平村,又改为幼平乡至今。幼平,是壮语地名,当地壮语读作“piangyou偏幼、偏有”或者“buyou不幼、不有”,“piang”当地壮语是指“一大片平地”的意思,“you”当地壮语是指“在、住在”的意思。贰“buyou不幼、不有”是指住在“piangyou”那里的人,后用于指代“piangyo

逻西,壮语 Lajsae,借汉音译而来,“逻 Laj”实际是“那nā”的壮语借汉转译演变来,意思是指水田,“西 sae”壮语指田螺、海螺。传说海龙王用绳子牵一海螺到红水河去,到此后绳子突然断了,海螺便居住在此,村建在其上方,故名。因驻地得名。逻西乡政府所在地的集圩,古至今,当地壮族居民都叫“街那塞(jiē )jiĕnāséi”,而有的人听成“街拉塞(jiē )jiĕlāséi”,音近,借汉转译写成“螺西”改为“逻西”。“逻 Laj”“西 sae”是壮语“塞séi”借汉音译转变来的,意思是指田螺。

“新化”即新划,指重新划分的乡,后“划”同音简写成“化”。

甘田,意为得甘霖的田地。甘田壮语叫“咘鞅(bùyǎng)”,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这样喊了。

因逻沙片村(现场坝、堡上、中坝等自然村)得名。逻沙,壮语 Lajsa,“逻 Laj”即“拉”指下面,“沙 sa”指当地壮语是指石山、石壁、石崖。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村,因村子下面以前是一片沙滩,故名。经考证,近代汉壮用语混淆,把壮语、布依族语音的“lābiá”写成“lāsá”即“逻沙”,译成壮语 Lajsa,而经过考证当地和周边壮族、布依族语言,“lābiá”意指“大石壁下”“大石山下”“石崖下”,近代因工作人员对壮语的不了解,或找不到恰当的汉语同音字,把“lābiá”写成“逻沙

古称“逻耶”。清同治七年(1868),泗城知府朱腾伟率兵平乱后,谐音改为“乐业”。逻耶,又写作拉叶,壮语Lajmbaw半音半意译写。逻指下面,叶指树叶。因城池掩在树叶下,故名。乐业,取意“安居乐业”。

同乐,即万民同乐之意。

玉指玉里村,洪指那洪村。

下甲,原为下闸。因居新州府城下,为城关闸门,故名。清乾隆五年(1740)设乡时简写为下甲。

泗城,泗即泗水河,城指城镇。

沙里,沙指沙地,里指里面。因建在泥沙堆积的沙洲上,故名。

逻楼,壮语 Lozlouz,“逻 loz”为“拉”的谐音,指下面,“楼 louz”指楼房。传从前有个财主建了一栋楼在街口,人们赶集皆从该楼下经过,故名。

民国《凌云县志》记载:县曰凌云,得名于山,起自清初,以表其峻。因县政府驻地东靠凌霄山,南依五指山,西北对峙迎晖山。三山削峻巍峨,凌架云霄得名。凌云,意即凌架云霄。

古称“麟山”,后改为“僯山”。因地处凌云至百色中间,清代曾在此设驿站,后人惯称“僯站”。 1952年将麟山站区麟改为伶。得名伶站区。

驻地六作村,原称作里村,1952年与宜都村(今百朝村)合设朝里乡,取作里、百朝各一字得名。

加尤,原称嘉尤,壮语Gyazyiuz的音译转写。"加gyaz"指参杂。“尤yiuz”指瑶族。Gyazyiuz指壮族中杂有背陇瑶族。因该村有瑶族杂居在壮族中,故名。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