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壮语Bakdah,“八bak”指口,“达 dah”指河;意为河口。因位于驮娘江与花贡河汇合处而得名,

“足别”,壮语Sokbit,“足”是来往多之意,“别”是鸭子。该地以前是人们经常来往放鸭群的地方。

普合,普指普驮,合指那合。1958年成立大队时取2村各一字命名。

取田西、西林2县各一字得名。田林,田指田西县,林指西林县。

者苗,壮语 Cehmiuh,“者ceh”指有社神的山岭,“苗 miuh”指庙,意为建有社神庙的山岭。因村后山有 神庙,故名。

百乐,壮语 Baklaj,“百 bak”指口,“乐 laj”指下游。百乐在板干河汇入南盘江河口处,为板干河下游,故名。

高龙,原称高郭,1951年与龙显村合设高龙乡,各取一字得名。

那比,壮语 Nazbeix,“那naz”指田地,“比 beix”指兄长;意为兄长之田地。

八渡,壮语Bakdoh音译,即渡口。该地地处驮娘江边,圩东北有一渡口,故名。

八桂圩,壮语 Hawbakgvet,“八 bak”指口、河口,“桂 gvet”指刮、搜刮,“圩 haw”指圩场。八桂圩位于几条小河沟汇合处,传说过去有个恶霸在此搜刮民财,故名。

浪平,壮语Raengbingz音译,清代曾写成楞平,设有楞平亭。“浪”指筛子,“平”同汉意。圩地较圆较平似个筛子,故名。

平塘,壮语 Bingzdaemz,“平 bingz”指平地、地坪,“塘 daemz”指水潭。因村建在水潭旁的地坪上,故名。

因州驻地附近畬地多,故名“利州”。宋代设羁縻州,清康熙年间(1662—1722)改“州”为“周”,置利周亭。民国时期设利周乡。

潞城古名“潞源”,以山为名。又因南宋为路程州治所,元为路城州治所,改为今名。

六隆,原名“六龙”,因村有 六 座山包蜿蜒似龙,故名。后取兴隆意谐音改成六隆。

定安圩,原名“ 角”,指青蛙沟。 角,清康熙五年(1666)为西林县治;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时任黔军首领, 角人方甫取定安万世之意改名“定安”。

乐里圩原称“逻圩”,壮语Hawlaj,意为下方的圩场。含义有二解。一说壮语叫“核拉”,“核”指圩,“拉”指当地一种可食的野果;汉语译为“逻圩”,指在逻树周围的圩场;宋代利州土司在此设里,得名“逻里”;1935 年取“安居乐业”之意谐音改“乐里”。另一说,壮语称“洪逻”,“洪”指水潭,“逻”指洗刷,“洪逻”指可洗刷东西的水潭;因乐里河边有个水潭,居民常在此洗刷衣物而得名。

旧州,即旧的州府。此地原为清代西隆州治,清雍正八年(1730)州署迁治新州(今隆林县城)后,此地遂称“旧州”。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