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张夏街道纸坊村北山峪。泉水从悬崖下石缝中流出,先流入一个石凿的小池,再流入长14米、宽11米的石砌水池中。雨季时泉水甚旺,落差达3米多,颇具特色。据化验,泉水富含13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断笤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断笤村。泉池为石砌井形,直径0.65米,深1.2米。泉水,清澈透凉呈渗流状态,因长时间不枯,池水积水成井,故名老井,也叫大井。后因地处断笤泉村,又被命名为断笤泉,此泉距今有300多年历史了,造福于断笤村子子孙孙,深受百姓爱戴。盛夏之时,井满泉水流向河道,常为村民引水灌溉农田。

位于孝里街道大峰山峰云观北岩洞中。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四季不涸,水自面积20多平方米石洞的顶端滴下,落于洞内,叮咚作响,颇有情韵。泉池井形,直径2.45米,是大峰山著名景观。洞外古柏耸立,杂木悬生,青苔铺绿,浓荫幽深。

位于环城公园东南部,护城河南岸,东邻琵琶泉,西北邻南珍珠泉,旧时附近居民常用此泉水生豆芽,故名。过去南护城河一带,豆芽作坊多达七八家,皆筑在河崖下,面河傍泉而居。此泉水生出的豆芽,粗而短,吃起来鲜嫩脆生。豆芽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汇入南护城河。原泉池长2米,宽1.4米,深1.8米,石块砌成。今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2.15米,宽2.05米,深1.24米。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西北,观澜桥西,别名北煮糠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均收录“北煮糠泉”,2004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明《历乘·泉》称“煮糠泉”。清代讹传为“杜康泉”。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山水考三:“按今有石刻名‘杜康泉’者,或即北煮糠,以声而讹也”。因明府城内刷律巷亦有一“杜康泉”,人们为了区别两泉,故将刷律巷杜康泉称为“古杜康泉”,而将临近广会桥(大板桥)的杜康泉(即“北煮糠泉”)改称为“广会杜康泉”,并在泉池西壁嵌“广会杜康泉”砖刻。据明《历乘舆地》载:“世传杜

斗母泉位于兴隆街道的东南部,东靠市中区海拔最高的青桐山村,南邻仲宫街道天井峪村,西毗该地中心村涝坡村,村北山下是兴隆至侯家的交通要道。山体主要是沉积岩和页岩。属于冷泉,是济南72名泉之一,海拔高度为548.7米,泉水四季常流,水质极好,泉畔有一株千年古树车梁木,被收录在《济南市古树名木志》。斗母泉始建于清代,在康熙十五年的时候进行过重修。清代乾隆《历城悬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中对此泉都有记载。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中称此泉为窦姑泉,而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中则称此泉“在大佛寺北顶”,即斗母泉

位于章丘区文祖街道东张庄。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8摄氏度。泉水常年不竭。泉东南20米处,有一自流钻井,井口石砌不规则形,水颇盛,一年四季向上喷涌,为全村人饮用及农田灌溉水源。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经过。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黄石梁村南。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水自一石洞底部的石隙中流出。旱时,水仅积于洞底的小浅池中,雨季,充盈于石洞,自洞口溢出,沿山峪漫流。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站牌。

位于港沟街道坞东村东。泉水长年流淌且流量较大,为村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水源。

东峪泉位于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柏石峪村,因起源于东峪岩下而得名。以村名命名,可以反映出泉的地理位置。泉水顺山势层层下跌,沿峪沟北流,洞周岩壁湿润多水,夕阳返照熠熠生辉。泉水是距地面1米处的三个石缝中流出,流到河沟中,上方是很高的石崖,山上长满柏树、松树。该泉为冷泉,出露形态为渗流,形状为长方形,结构为石砌,长200厘米,宽170厘米,深500厘米,平均水温12℃,最高水位2米,最低水位1.3米,涌水高度0.5米。泉水pH7.3-7.7。水势流向为常年有水、积水成池,泉水利用情况是景观用水,泉旁公交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朱家裕。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1摄氏度。最高水位900毫米,最低水位500毫米。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停靠点。

东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黄鹿泉村。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2米,宽0.8米。泉呈渗流状态,深1米。池内泉水甘甜,清冽,常年不竭积水成池,为当地居民主要饮用水源。据历城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这里是一片森林,在森林中有一仙泉,名叫泉龙仙泉又叫东泉,泉边石洞里有两只黄色的鹿居住,饮用此水。

东泉子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于科村东50米处。泉池为石砌井泉。泉深1.2米。泉中之水,清澈甘甜,是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泉呈渗流状态,终年不竭,积水成泉。相传,宋朝时期,村内女孩比较多为求男孩,村中之人常来膜拜故名东泉子。泉为冷泉,年均水温14摄氏度,最高水位0.8米,最低水位0.2米,日出水量7立方米,最大出水量3700立方米,涌水高度0.04米。

位于张夏街道东野老村,别名东野老泉、庄里井池。泉池为长方形,长0.7米,宽0.4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水泥修筑,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

位于彩石街道东泉村河东岸。泉池为石砌圆井形,井口直径0.6米,井深3.5米,是周围居民主要饮用水源。

当地人称,早年此泉曰:“饮马东泉”。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在此歇息,人马即可难耐,遂命人寻找水源,只听泉声汨汨作响,追寻发现一清泉从石壁下流出,水击彩石,溅起浪花无数,然后隐入茂草丛中,流入山谷。唐王于是在此饮马。因之前有一处“饮马南泉”,遂命此泉为“饮马东泉”,后简称为“东泉”。泉池石砌而成的长方形,长2米,宽0.8米,泉深1米。泉水呈渗流状态,常年不竭,水质极佳,落带丝丝甜味,为主要居民饮用水源。

位于官庄街道渔湾村东。泉水自崖壁裂缝流出,落入崖下自然水池。泉水甘冽,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源。水盛时自山崖上数处洞穴中涌出,顺山而下,奔流湍激。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渔湾村东。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4摄氏度。最高水位80毫米,最低水位80毫米。泉水自崖壁裂缝流出,落入崖下自然水池。泉水甘冽,常年不涸,为村民饮用水源。水盛时自山崖上数处洞穴中涌出,顺山而下,奔流湍激。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公交路线。

656 657 658 659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