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泉位于市中区党家街道。该泉类型为冷泉,出露形态为渗流,形状是长方形,结构为石砌,长150厘米,宽30厘米,水势流向为常年有水积水成池。因当时发生在泉边的一个美好的故事,由故事人物而得名。据说当时两人不顾饥渴和清水的诱惑,互相谦让起来,小姑子认为,自己年龄小,礼应让嫂子先去饮用。而嫂子则觉得,自己年长,应该让妹妹喝了这救命之水活下去。于是两人开始相互的谦让起来,相让不下的结果是,谁也没有喝这湾水,最终双双渴死在了牛蹄印边。

位于西公界街40号院旁。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水质优。泉池水泥构筑呈井形,井口直径0.72米。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双水泉村西的山崖下。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最高水位800毫米,最低水位600毫米。泉水自岩缝流出,积于长1.6米,宽0.8米的石砌长方池中。水质清澈甘美,终年不涸。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公交路线。

位于莱芜区牛泉镇中白塔村西。泉水类型是接触下降泉,最高水位5米,最低水位2米。水质清澈。含水层地质时代是寒武系。自1989年后,汛期涌水。村西不远处有一神泉,名蛤蟆泉,泉水从岩石缝中流出,水量充沛,水质很好,含有大量的矿物质,乃优质矿泉水源。每年正月十六日,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传说用此泉水煮饭可延年益寿,可惜因钻深井而截流。

位于章丘区相公庄街道丁家庄东。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1摄氏度。泉边怪石磊磊,杂木丛生,人迹罕至。泉水自石缝渗出,汇入成溪,为农田灌溉水源。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停靠点。

甘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西营村西营大桥下南约50米处的岩石下,四季开泉,与河水汇流,岩壁上刻有“甘泉”二字。泉池为自然土石构造的不规则形状,泉深0.28米。泉为冷泉,常年不竭,水质及佳甘甜可口,为居民主要饮用水源。传说是唐王李世民,射箭时用箭杆射出的。故又名箭杆泉。因泉水常年不竭且水量很大,后人筑堤为坝,将泉水栏住,形成了现在的降甘水库。

位于大明湖北岸,北极阁前东侧。据《感应井泉记》载,此泉出现于明正德年间。当时德王府兴工修缮北极庙,因附近之水苦涩难饮,工匠所饮需到十余里外的罗姑井、玉环泉汲取,不胜其劳。负责修缮工程的德王府承奉白訚默默祷告,祈能解决取水之难。一日夜间,白訚梦见一异物指示其泉水的地点。第二天一早,令工匠挖掘,掘不及三尺,果然得一甘泉。此泉为感应到挖井人的祷告而得,遂名“感应井泉”。明嘉靖《山东通志》载:“感应井,在府城内北极台下。”清康熙《济南府志》载:“城北面滨湖,水味多咸,此井独甘。”感应井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公益牌村。类型为冷泉。泉常年不竭。泉池为石砌圆井形。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

甘露泉位于佛慧山开元寺旧址石碑西6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枯。甘露泉藏于悬崖下一半隐形山洞,泉水从岩壁流下,积水成池。今池呈圆形,半石砌,直径1.90米,深0.97米,水清见底。泉周岩壁上有诸多隋唐时期的摩崖造像。泉畔原为开元寺,寺遗址石壁上遗有乘》载:甘露泉在心而下汇为一池,“大隋皇帝”残字。明《历“大佛山寺中一洞,其水涓味甚甘冽,经岁不竭,有‘天生自来泉’五字”。甘露泉水来自岩层深处,有“味甘却似饮天浆”的盛誉,尤其适合烹茶。昔日,儒生多于此读书品茗,泉壁上曾刻有“政和五年七月,季德修

位于章丘区文祖街道甘泉村西北。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4摄氏度。该村曾为三泉村,因村北山上有三处山泉而得名。后来仅甘泉常流,故改称甘泉村。泉在村西北堰根下,渗流,汇入一直径2.4米的石砌圆井,四季不涸。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经过。

位于港沟街道芦芽岭村云台寺。泉池长方形,水泥修筑,池长4米,宽3米。泉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源。

甘露泉在历城区仲宫街道波罗峪景区。甘露泉藏于悬崖下一半隐形山洞,泉水从岩壁流下,积水成池。今池呈圆形,半石砌,直径1.90米,深0.97米,水清见底。泉海拔370米。

位于灵岩寺大雄宝殿东北500米处的“乾隆行宫”遗址东崖下。因自石隙似露珠般流出,清洌甘美而得名,旧有“灵山第一泉”之称。清《长清县志》、道光《济南府志》均收录。泉池石砌长方形,长5.7米,宽1.1米,久旱不涸。盛水季节,水自池西壁石雕龙头口中泻出,沿溪奔流,声闻数里。池东侧崖壁上嵌“甘露泉”泉名石刻,为乾隆皇帝御笔。历史上多有文人,如元代的郝经,清代的施闰章、姚鼐、王培荀等咏诗撰文赞美此泉。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建行宫并多次驾临,每次均有诗作留世,其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甘露泉》诗曰:“石罅淙泉

位于佛慧山开元寺旧址石碑西6米,藏于悬崖下一半隐形山洞中,泉水从岩壁流下,积水成池。别名滴露泉、试茶泉、秋棠池。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2004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因水质甘美,故称“甘露泉”。因如露珠滑落,名“滴露泉”。池畔昔日植有多株海棠,又称“秋棠池”。据元至元五年(1339)《齐乘》引金《名泉碑》载“甘露泉”。明《历乘·舆地》载:“甘露泉在‘大佛山寺中一洞,其水涓涓而下汇为一池,味甚甘冽,经岁不竭,有‘天生自来泉’五字。”昔日,儒生多于此读书品茗

缚龙泉在石窝村东北部,驯山泉东约30米。形制、规模同万寿泉。常年不涸。原名“普济泉”,清咸丰元年“普济泉”刻石尚砌于池壁。1965年重修泉池改为今名,并在池东壁嵌“缚龙泉”刻石。昔日泉上有石亭,今尚存莲花座柱础。该泉位于文峰山政府驻地北1千米处,西邻崮五路,北接小庵村,南是五峰山林场,东有五峰山渡假村。

位于五峰山街道石窝村,驯山泉西约30米。泉池石砌方形,池口边长2.2米。属季节性泉,旱季干涸。原称“永便泉”,池畔尚立有清咸丰元年《创建永便泉碑记》和“永便泉”石刻。1966年重修泉池,改为今名,并在池东壁嵌立“伏虎泉”泉名石刻。昔日,泉上建有石亭。

位于芙蓉街69号院门前,别名鱼池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2004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芙蓉街因此泉而得名,而芙蓉泉则因古时池内长满盛开的芙蓉(荷花),故以“芙蓉”名之。元于钦《齐乘》称,芙蓉泉在“姜家亭前”。明晏璧“鱼池泉”诗曰:“姜家亭畔水涟漪,无数金鳞逐浪吹。只恐桃花春浪暖,龙门一跃化天池。”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历城县志·山水考》载:芙蓉泉在府学前韩观察宅内,“其水逶迤北流至泮池,沈华东太守浚其渠,名曰梯云溪”。清道光《济南府志》称:“

位于孟家胡同1号院旁。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水质优。石砌圆井形,井口直径0.63米。

654 655 656 657 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