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青港泉村东。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最高水位74毫米,最低水位72毫米。泉池临街,水泥井形。常年不涸,为农田灌溉水源。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

泉诗记载“清水流出碧涟漪,脉贯东南号蜜脂,说着到头辛苦处,谁知滋味美如怡(《历乘》卷十九,诗四十一页)。东蜜脂泉位于制锦市街道五龙潭南侧。泉池面积4.5平方米,泉池长8米,宽5米,池深1.1米,水深0.94米,向北汇入五龙潭,常年有水,流入西护城河。泉附近有武中奇纪念馆。泉的状态为渗水,利用状态为景观用水。泉的类型为冷泉。附近的公交站牌为趵突泉北门、五龙潭公园(西门),公交路线有5路、K59路、K91路、101路、104路、11路、41路、K54路、66路、K109路等多路公交。

位于章丘区百脉泉公园绣江桥东,为一天然湖湾。清道光《章丘县志》载:“东麻湾,在百脉泉东南里许,水西北流,汇百脉泉于锦江桥南。”清康熙、道光《济南府志》均收录。因在明水老城之东,水域内又泉若繁星,密密麻麻,故而得名。东麻湾原为自然式塘湾洼地,20世纪70年代扩为明水湖,水面达10余万平方米,比原来的东麻湾扩大了数十倍。1986年建百脉泉公园时,周砌石岸,净化水面,建岛架桥,增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公园独具特色的景区。今出露形态为水珠涌状,池为不规则形,长236米,宽119米,深2.15米。东麻湾每

位于章丘区垛庄镇东立虎村(古称东狸狐村)南冲沟。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最高水位3000毫米,最低水位1520毫米。泉下建一塘坝。冲沟东侧崖上钻自流井两眼,丰水年全年自流,枯水年早季断流。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站牌。

东流泉位于郭家村东凤山乡义寺旧址。该地山泉环抱,环境清雅、幽静,冬暖夏凉,山村水廓,小桥流水,自古就有“小泉城”之美名,乃避暑佳境。泉池为石砌构成,不规则形状,深0.38米。泉水甘洌,常年不竭,积水成洼,水流如柱般注入水池,池中清澈见底,小鱼穿梭而行。

东流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山东省委秘书处旧址旁。泉池长8米,宽2.42米,泉深1.69米,石砌方池,池中水藻摇曳,清澈见底,该泉常年涌流,水势极盛,流入西护城河内。泉水出形态为渗流,泉水利用状态为景观用水。日涌水量800多立方米。泉水类型为冷泉。附近的公交有附近公交有5路、K59路、K91路、101路、104路、41路、K54路、66路、K109路。所在的行政区域为制锦市街道。

位于张夏街道积家峪村东。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4米,宽3米,深4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为当地主要饮用水源。

位于仲宫街道东老泉村南。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2.8米,宽1.5米,深5米。泉水出露形态为线状水流,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

位于章丘区垛庄镇东车厢村北冲沟上游。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泉自岩缝出,垂泻成溪,汇入水泥池中,村民饮用此水。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停靠点。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万竹园东南侧。泉北是李苦禅纪念馆。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均收录。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历城县志·山水考》载有“东高”。古东高泉位于金钱泉南,清代淤塞。今东高泉为张怀芝清末修建张氏公馆时挖出并命名。东高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流入西护城河。泉池为石砌方形,长宽各3.68米,深0.41米。池岸立清末己酉年(1909)石碑,上题楷书“东高泉”三字。

位于平阴县孝直镇湿口山村东南,石砌方形泉池结构,涌泉,季节性泉。东湿口山水库建成后,泉池淹没于水库之中。冷泉。水质甘甜。为有别于湿口山之西的洪范池镇拔箭泉,故名。泉池石砌方形,池口边长2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雨季喷涌,汇流于西北侧的东湿口山水库。相传东汉王刘秀从马跑泉起身欲下南阳,刚骑上马,抬头看到东南上空有一大雁,拿起弓,搭上箭,一箭射去,将这只大雁射下,等骑马来到山下,看到箭穿雁身,箭头插进石缝里,遂下马用力将箭从石缝里拔出来,不料泉水喷涌而出,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东八井村南,正南为九顶山,距主峰3千米。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泉池石砌井形,井口直径0.9米,深3.6米。丰水年泉水自井口溢出,平水年从井台下流出,汇流成溪。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路线。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瓦口岭村南。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泉水常年自池壁、池底涌出,汇为一池碧水。今池塘因淤积变为水洼。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站牌。

丁泉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东首,华盖山西脚下,丁泉村东山脚下,又名丁兰泉。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水质甘甜。年均水温17℃。相传此处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故里,故而得名。清道光《东阿县志》有载。泉池为大小两个,以青石砌垒。水自岩缝涌出,汇为清池,澄澈明丽,再由大池西侧石雕龙头口中跌入小池,常年不断,日涌水量约1400立方米。水从溢水口泄下,浪花四溅,沿街旁小溪,穿村越壑,注入狼溪河。大池池岸四周,围以0.8米高的石雕栏杆。泉池正面对联“丁火轰起巨建设,泉水冲出大自然”。临池,昔日建有庙宇,现存遗址。石

滴水泉位于历城区港沟街道坞东村北高速路下最南端桥东,泉为自然土石砌成的不规则形状。泉水甘甜可口,呈水滴状,常年积水成洼,是居民主要饮用水源。今泉所处河崖高20余米,曲折长约50米,崖顶岩石探出如厦,崖壁枝柯悬生,被称为“滴水崖”。水滴处青苔铺绿。冬季,形成数丈高的冰挂,蔚为壮观。现在高速压占,水量明显减小。该泉位于港沟办事处岩棚村与老井泉相邻,滴水泉就在老井泉东面约25米的山崖上。滴水泉是一处天然形成的山泉,泉眼距地面有10米左右,泉水从山崖多处石缝中流出,经石阶滴落后拍击地面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滴答水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车子峪村,泉眼位于山间石洞内,洞外有一石砌长方形蓄水池,长2米,宽1.2米。泉深0.4米,水由石缝渗入水池,发出“滴答、滴答”声,宛如铜铃,故名“滴答泉”。泉,久旱不涸,水质清莹甘甜,为当居民主要饮用水源。相传宋朝就以有此泉。

滴水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南泉村北。泉为石砌井形,直径0.5米,泉深0.9米。泉水呈渗流状态,清冽甘甜,常年不竭,自岩缝流出,滴落于崖下,为居民主要饮用水源。滴水泉位于危岩之下,水流从岩隙间流出,从巨石上跌落下来,点点滴滴,形成“水帘”奇观。泉水过水帘,经山涧或急或缓,或聚或散,注入狼猫山水库。冬季万木枯衰,独有清泉缓缓流淌,充满了生机活力,岩畔石上,结成一串串、一片片冰凌,远远望去,似银练倒挂,别有一番韵致。

滴水泉位于四门塔神通寺滴水峪桥下东侧。昔日,涓涓细流从石壁缝隙中汩汩涌出,积水成池,池满溢出,汇入小溪中,池四周石壁爬满青苔。据说此泉盛水时呈涌流状;枯水时呈滴落状,零零丁丁,别有一份雅趣。今池呈不规则形,半石砌,属季节性泉。 滴水泉泉名源自传说故事。相传,某朝历城县令因不满官场黑暗,挂冠而去,来到四门塔神通寺出家为僧。其女牵挂老父,也追随而来,在寺西尼姑庵内落发为尼,法号明喜。明喜在刨树时挖得一泉,便以泉水为其父洗衣,并在泉的南侧建起送衣塔。送衣塔至今尚存。后其父圆寂,徒弟问明喜这么多年精心照

657 658 659 660 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