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当时有一讲临高话的那恁村,一讲客家话的大同村,那恁村设墟,招徕进入五指山腹地客商生意。大同村不设墟,却常到尖岭抢接客商。因此两村矛盾,发生械斗。知州五师旦亲临解决,倡议合建新墟,用两村首字,定名那大,并预言“越挪越大”,故称为“那大” 。

古时,泗、灵、睢三县交界处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庙,供奉水大王,传说水大王塑像巨大,有“一腚坐三县”之说,闻名遐迩,故名大王庙,后人称大庙。

“大桥”指因全镇由大桥河穿过,要架桥才能到河对岸,“镇”乡级行政区域,故名大桥镇。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渌井泉附近,故名此地场镇上有一口井,其泉水冬温夏凉,此泉水出自“渌井寺”山下,得名渌井泉。。

清光绪年间,境内有一面缓坡地盛产杨梅,故名。镇:乡级行政区域。

五代周世宗为加固边防,诏令在瓦桥关设置雄州,益津关设置霸州,雄霸二字取“威烈”之意,以震慑辽邦。雄之名始于此。

因澄迈西南面有一条“澄江”,东南面有一座“迈山”,所以取其山水名之首字,定名为“澄迈。”

墩麻扎,维吾尔语,意为高坡上的墓地。

以山得名。辖区内有一山,名立鱼峰,故名。

涧西区的建设由国家兴建重点大厂开始,当时党中央派来的建设大军举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因此涧西很多路名大部分是取自全国各省市的名字,长春路由此而命名。

此地原为后氏寨子,寨为宋代设置于边区的军事行政单位,隶属于州或县,故称后官寨沿用至今。

寓意光明磊落,坐落在光明山村境内。

合什,是“合十寺”演变而来,清时以场上有10座寺庙而更今名。

“流亭”之名来自辖区内流亭村。有关村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立村时河岸有建于唐朝的北斋庵,庵前有亭,亭下有流水而得名;一说村落形成于汉朝,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 “大率 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亭”为秦汉时乡以下行政机构,初时地无确名,遂以 行政机构名称冠以亭长姓氏为地名,是时亭长姓刘,故称“刘亭”,后演化为“流亭”。清乾隆版、 同治版《即墨县志》分别标注为“刘亭”“流亭”,可见二者在很长时间里曾混杂使用。因辖区内流 亭村得名流亭街道。

沙里,沙指沙地,里指里面。因建在泥沙堆积的沙洲上,故名。

因居民多为陈姓,称为陈大庄。

因境内的田村路而得名。

意即驻地位于“龙潭桥街”的镇级行政区划。元至正年间,该地区山洪暴发,水冲出一个很深的潭,相传龙遇水涨,不可遏制,因此取名龙潭。后架木桥,取名龙潭桥而得名龙潭。

2230 2231 2232 2233 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