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传辖地古为一片海积荒地,后有翁姓来此开垦成垟,得以定居,以姓名地,故名翁垟。

清雍正年间,市场迁往清源宫的开阔地带,后几经扩建成为新修之场,人称“新场”。

辖区为古”临齐城”,因此得名。陵县城最早是临齐城,是北魏年间所建,临齐城的意思即是“临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东齐希指青州一带。说陵城最早为临齐城,可由出土文物王偃志铭作证,该墓志铭系清光绪元年在城东三里河北的王崖中,因大雨冲刷而出,墓志铭载渤海太守王偃墓葬在临齐城东六里的地方,由此知当时陵城乃是临齐城。

因境内西湖而得名。

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处于涟溪河中游,取谐音,得名中连,故名。

由于伪满时期,汉族人迁入日增,村落形成且绵延较长,故名长营子镇。

据本村《朱氏祖谱》载:“始祖怀友,系山东琅琊人,于明洪武年间,因避乱迁入临淄朱太保庄。当时尚有金、于、李三姓,而始祖以客居,后因金、于、李三姓衰,朱氏繁衍旺盛。依据朱太保庄之北有一高台,后改为朱台庄”。历经变迁,人口增多,村基渐扩,为管理方便,根据坐落方位,后划为朱台东村、朱台北村、朱台西村3个村。

因域内有清源河而得名。

阳平:春秋,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建都凤翔,为女儿平阳公主在此建平阳宫,地以宫得名,以水北为阳的习惯更为现名;镇:乡级行政区。

因辖区坐落于长河(又名枞川河)北岸,水北为阳,故得名。

清咸丰年间(1816-1851),朝庭派来的官兵在此驻屯,开荒种地以供应军粮,并在驻地种了一棵大榆树上刻了“皇宫”二字,便有皇宫之称,沿用至今。

据史志及口碑资料,看庄名称的由来虽然有几种说法,但较为可信者是早年在周看村西北角建有一座玉皇庙,当地百姓俗称大庙。自唐代至明朝中期,先后有褚、周、王、孙、倪、高、苗、唐等八姓迁至大庙周围居住,各姓人家轮流看护此庙,看庄即因看庙之庄而得名。

镇内有一村地处南江东岸,因岸边有大片沙坝地和防洪堤坝,故起名东坝村,镇政府驻地在东坝村,故名。

据《鲁山地名志》载,明末清初,有集市从漫流村迁至后店村,遂称新集。后因辛姓人士管理集务易名辛集。

古称地美都,“地美都”乃取枕桑浦,临榕江,既韫桑浦山之秀,又藏榕江水之美,山秀水清之义,后简称地都。在此设镇,故名。

以境内的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傣语地名。“忙”为寨子,“怀”为山谷,“忙怀”意指山谷中的寨子。主体民族为彝族布朗族,故名。

传三角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因村中有三座形似三角形的小山坡,故名。

2229 2230 2231 2232 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