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路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西山村黄路泉自然村内。泉深0.8米。水质清澈甘甜,泉眼用方形池围建在中心,泉水满池后从一小洞溢出,池中安装通往各村民家中的自来水管道。泉为冷泉,年均水温在14摄氏度以上。泉水自和尚帽山的东北根岩洞流出,汇于一个长1.1米,宽0.9米石砌长方形水池,尔后沿输水管道流入各家各户,供全村人饮用。为保持泉水清洁,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盛水季节,泉水沿山漫流,被积于以石坝顺势拦截而成的8个水塘之中。这8个水塘高低错落,以水相连,宛若8颗翡翠,镶嵌于山村。塘边,芦苇丛生,沟渠纵横,引水

黄路泉位于彩石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彩石以东6千米,南邻玉龙,西南为大龙堂,北邻李家窝村,东邻富家村。村东有古泉黄路泉,泉深5.7米,泉水清冽纯净,主要用于灌溉农田。相传黄巢率大军路过此地,见泉水清冽纯净,便命兵马休息饮用,此泉因此而得名。泉水自和尚山的东北山脚下岩洞流出,汇于长1.2米、宽0.56米,水泥砌成的井形水池。池中安装通往村民各家中的自来水管道,供全家人饮用。为保持泉水清洁,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盛水季节,泉水沿山漫流,被积于以石坝顺势拦截而成的8个水塘之中。8个水塘高低错落,以水相连,宛若

位于浆水泉水库大坝东北约100米处。盛水期水自岩洞流出,积水成池。池呈长方形,长1.3米,宽0.9米,水泥修筑,属于季节性泉,时常断流。

位于章丘区文祖街道黄露泉村,村以泉名。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7摄氏度。泉水常年不涸,流入石砌长方形泉池,供村民饮用。孟春暮冬,水流潺湲;暮夏桂月,形成湍流。为四季喷涌,声音如琴似笛,欢潺顺河西走。为了解决邻村的吃水难问题,现在的泉口有管路通往三里外的双龙村,并把泉头改造为池状。池内仍听到潏水汩汩,且清澈见底,亮如明镜。簸箕口泉是季节泉,夏秋到来,喷水如柱,咆哮狂然,形成瀑布奇观。裕泉和东、西、南、北、中五个井泉,本是处于低洼的地表泉,人们为了吃水方便,将泉甃成了井状。令人称奇的是,这些井泉落差几十

黄巢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黄巢村西,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2.3米,宽1.7米,深1.6米。泉水清澈见底,常年不竭,常年有水流入河道,泉水流量过大,盛水时节,日出水量可达3600立方米。村民已修建水渠,把泉水引入农田。

位于双泉镇黄立泉村东南,村以泉名。传说因泉边有黄鹂鸟栖息而得名“黄鹂泉”,后讹称“黄立泉”。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水自深约8米、宽约3米的岩洞深处石隙中流出,伏流至洞口前长2.72米、宽1.08米的石砌长方池。居民引水入村内的上、中、下三池。为居民饮用及农田灌溉水源。泉水清澈甘冽,终年不竭。水盛时直接从洞口溢出,在村中纵横流淌。冬季,泉流处终日雾气蒸腾。泉东五六十米为三教堂遗址,周围岩崖峭立,松柏森郁,翠鸟啾鸣, 景致清幽。

槐底泉位于平阴县东阿镇狮耳山西坡的范庄村南,根据泉所处的位置而得名。狮耳山,又名虎窟山,海拔250米。山上有一奇洞曰虎窟,因十六国时,南燕建平年间,济南太守胡咨得虎于洞中,故又称为“虎窟山”。狮耳山,建有虎窟山观。观内有观音堂、虎窟书屋、虎窟禅洞(又名白虎洞)、三仙洞、八仙洞、白虎泉、槐底泉、虎窟秋风胜景等。虎窟书屋,传为明朝进士赵邦彦读书处。观西山的石崖下有两泉池:一曰白虎泉,一曰槐底泉。明万历《兖州府志》、清道光《东阿县志》所记虎窟山佛堂崖下、寺岩之上的两处泉,似即此。冷泉。水质甘甜。出自山

位于崮云湖街道皇姑井村南。清《长清县志》、道光《济南府志》均收录。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泉池圆井形,井口直径0.8米,井深5米。关于此泉的由来,清《长清县志》载称:“韩姑井,在县东南十五里,地名池子村。山枯无泉,居民苦之,韩姑毅然募工,穿凿数丈始及泉。人咸德之,遂呼今名。”韩姑井改称皇姑井,与一段传说有关。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当时正值酷暑,乾隆皇帝和随从口渴难耐,恰遇韩姑。乾隆皇帝上前询问,何处有水解渴?韩姑见是外乡人,便热情地指引乾隆皇帝来到韩姑井边,取水送与乾隆。乾隆喝到甘甜的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皇华轩门前东侧,西与卧牛泉相对,别名木鱼泉、黄华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2004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皇华泉之名出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意为皇帝的使者。关于皇华泉的传说主要有二:一说为纪念大舜。传说虞舜时期,历山下有三条毒蛇残害百姓,舜率领勇士将三蛇斩除,使天下复归太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人为纪念舜,便将趵突泉边的这处清泉命名为“皇华泉”。二说为纪念晁错。传说汉文帝曾派晁错来济南笔录今文《尚书》,使《尚书》得以流传,后人为纪

位于启明街49号东侧路北。原为当地居民饮用水源,1965年使用自来水后曾被填埋。济南市名泉保护部门于2000年5月修复。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井。泉池呈井形,石砌,边长1.13米,深2.4米。

华泉位于华山公园华阳宫前,因华不注山而得名。华泉之名始见于《春秋左传》“鞍之战”:“逄丑父与公移位,将及华泉,骖珪于木而止。说的是公元前589年,齐、晋两国退至华不注山,被面对晋军的追赶,假扮齐顷公,佯使大战于马鞍山,齐军大败,晋军追得三周华不注”。齐国大夫逄丑父急中生智,齐顷公借去华泉取水之机得以逃脱。自此,华泉以“齐顷公取水处”载入史册,成为最早见于中岡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之一。华象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北魏《水经注》载:华不注“山下有华泉”。唐段成式《四阳杂俎》云:“华不注泉,方圆百步,北齐时,

位于张夏街道花岩村南华严寺遗址。又名“花岩泉”。泉因寺而得名。清代、民国《长清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均载。有相距约200米、规模流势相当的南北两处泉池。北泉池在寺遗址南,泉水自山崖流入水井,再由水井流入水池。水池长3.1米,宽2.2米,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南泉在村南头山崖下,平地砌池,水自池西壁岩缝流入,盛时溢出池外,沿石渠蜿蜒北流,经黄家峪汇入石店水库。两泉泉水清洌,均常年不竭。

位于张夏街道花岩村南华严寺遗址。又名“花岩泉”。泉因寺而得名。清代、民国《长清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均载。有相距约200米、规模流势相当的南北两处泉池。北泉池在寺遗址南,泉水自山崖流入水井,再由水井流入水池。水池长3.1米,宽2.2米,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南泉在村南头山崖下,平地砌池,水自池西壁岩缝流入,盛时溢出池外,沿石渠蜿蜒北流,经黄家峪汇入石店水库。两泉泉水清洌,均常年不竭。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西北,杜康泉(北煮糠泉)西北侧。原在花墙子街87号院,因街名而得泉名。1983年调查时已填埋。1997年8月趵突泉公园西区扩建时恢复并纳入公园内。花墙子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流入西护城河。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3.6米,宽2.3米,深1.53米,池周绕以青柱石栏。

虎门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虎门村东南峪。泉池水泥修筑,长方形,长4.96米,宽1.13米。泉深0.86米。泉水呈渗流状态,自岩缝流出,甘甜可口,积于用水泥板棚盖的蓄水池内,常年不竭。水盛时溢出池外,与巨野河水相汇北流。是居民主要引用水源。

虎啸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杏峪村北,当地人称“虎啸泉”。泉旁有“虎啸泉”题刻。泉眼地处幸峪村北道路西侧一半封闭的洞穴。泉池长方形,水泥修筑,积水成池,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洞穴南侧上方有一根常年流水的塑料管,为附近几十户人家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村西北山谷中,雨季时每次下雨后,泉水能持续十多天。

虎啸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黑峪村。当地人称“虎啸泉”。泉眼地处幸峪村北道路西侧一半封闭的洞穴。泉池长方形,水泥修筑,长年不竭,积水成池,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洞穴南侧上方有一根常年流水的塑料管,为附近几十户人家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泉水从泉眼喷出顺岩石而下,由一股分成两股,形成壮观的“人”字形瀑布,瀑水落入池中声如虎啸,隔很远就能听到,泉眼左侧的岩壁上镌“虎啸泉”三字。虎啸泉周围群峰逶迤,峭壁云峰,植被茂盛,浑然无成的自然植被与布局精妙的人工造林熔为一体,俨然

扈泉因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云翠山北麓扈山崖下,故名。此处为一山坳,称扈山坳。山坳周边峭壁陡立,西壁下端,天然溶洞幽深莫测,扈泉便从此洞中涌出。平时细水长流,盛水时期,泉水从洞中喷涌而出,跌落山谷,声传数里。扈泉之水是当地居民主要饮用水源,水大时亦用于农田灌溉。扈泉有两大景观:一是“扈口喷雪”。因石洞洞口有一巨岩塞其出口,石洞中激流遇堵,由下而上喷出,珠沫四溅,状如飞雪,成瀑布状奔泻而下,如飞虹架空,跌落山谷,景象壮观。清道光《东阿县志》载:“扈泉,在扈山北峪岩下,有坎如井,深窈不可测。大雨时行,则

651 652 653 654 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