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平阴县孝直镇马跑泉村西南。泉池水泥砌筑,长方形,长2.1米,宽1.8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四季不枯,为村民生活及农田灌溉水源。汛期泉水从池中溢出,穿山谷流入汇河。

位于孝里街道房头村东。泉池石砌长方形,长7.7米,宽4.4米。泉水自池底岩缝涌出积于池内,溢出后流入西侧直径约20米的自然水塘。塘深如潭,水色墨绿,可资灌溉。

位于护城河南岸。泉以其动势而得名。1967年《济南泉水调查统计表》载“汇波泉在南顺城街21号”。1986年于假山上建“伴月亭”,周围泉、石、亭、树有机结合。泉旁有“汇波泉”简介碑刻。在双清街北首,汇波泉南旧有“张仙庙”,故该泉被居民称为“张仙庙泉”。汇波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泉池为不规则形,东、西、南三面以山石叠砌形成山峦,北面面向护城河,长4.5米,宽4米,深0.86米。常年不竭,流入护城河。沿池四周有山石,泉水在假山脚下。

灰泉位于历城区仲宫街道北坡村,青铜山南侧鸡冠岭下。原名混泉,因音相近而传称为灰泉。灰泉由两处泉组成。上方泉眼已断流,成为季节性泉水;下方泉池常年有水,流入长8米,宽1.6米的长方形蓄水池中,为当地村民饮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水自岩缝流出,积于长10米左右的封闭式水池,经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全村人饮用。灰泉由两处泉组成。上方泉眼已断流,成为季节性泉水;下方泉池常年有水,流入长8米,宽1.6米的长方形蓄水池中,为当地村民饮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水自岩缝流出,积于长10米左右的封闭式水池,经输水管道流入村

相传五龙潭内建有唐朝武将秦琼府邸,一日秦琼在此遛马,战马腾空,马蹄落地处出现泉眼,故取名为回马泉。回马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南侧,条石砌池岸,水面与净池相连,池中间建一曲桥回廊,设有座栏,供游人凭栏观鱼赏泉,名曲池观鱼,南岸石壁上嵌回马泉石刻。回马泉长9米,宽5.4米,水深1.45米。回马泉的类型为冷泉。常年有水流入西护城河,该泉为为景观用水,形态为渗流。是五龙潭公园内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位于仲宫街道东崖村北。原由上、下两泉组成。上方泉为季节性泉,无泉池,已断流。泉旁有一钟乳石,部分遭破坏。下方泉水出露形态为线状水流,常年不竭,流入长8米、宽1.6米的长方形蓄水池,为当地村民饮用和农业灌溉主要水源。

位于仲宫街道灰泉村北,青铜山南侧鸡冠岭下。原名混泉,因读音相近而讹传称为灰泉,村以泉得名。泉池呈长方形,石砌,长7米,宽3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常年不竭,积水成池,为全村人饮用水源。

灰泉位于济南濯缨泉西北隅,市中区十六里河办事处玉函山山腰北坡。据崇祯《历城县志》载“濯缨湖城内都司西北,合北珍珠、散水、濯缨、朱砂、刘氏、溪亭诸泉,皆汇此,周广数亩。元宪使副竹希仁改今名。今规入德藩,建濯缨亭其上,俯视澄渊,须眉可鉴,杨柳交匝,金鳞游泳,龙舟荡漾,盖世奇观。”水盛时尚涌流。古时因泉水时而喷水时而喷灰咸不可饮,后泉水渐变清冽,入口甘甜。该泉为冷泉,形状不规则,结构为自然土石,长80cm,宽60cm,深10米,平均水温15℃,最高水位5米,最低水位1米,涌水高度1米。泉水pH7.2-

灰泉历城区位于港沟街道坞东村东。泉为自然土石构造的不规则形,深1.6米。泉呈渗流状态,泉自崖壁下端小石穴中流出,淅淅沥沥滴落于崖下自然水池,而后落入河中。泉水甘甜凉口,常年不竭,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村中老人说,泉中泉水,煮出来的茶无渣滓。

灰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灰泉村。在灰泉村口,有棵老核桃树,树下有口深井,泉池为石砌方井圆口,长0.6米,宽0.6米,深1米,原来是眼山泉。灰泉下方另有一深井与灰泉一脉相承。泉水常年不竭,积水成井。水质,清冽,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为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有人在泉边题诗:林悬半山秀,井临古树幽。

位于王府池子街中段,濯缨泉(王府池子)西北侧,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收录。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濯缨湖,在城内倚北,合珍珠泉、散水泉、濯缨泉、朱砂泉汇为湖,周广数亩。本曰灰泉,元人改今名”。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泉池为长方形,水泥修筑。长2.1米,宽1.5米,深1.02米。

黄歇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黄歇村西。泉池石砌长方形,长5米,宽1.7米,泉深0.6米。泉水呈渗流状态,常年不竭,甘甜可口,常年不竭,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相传唐朝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在此歇休,引用此泉,故名黄歇泉。黄歇村由泉而命名。

位于孝里街道南黄崖村东首。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水势旺盛。泉池圆井形,直径1.5米,深约10米,从未干涸。雨季,水自井口溢出;旱季,水深亦在8米以上。大旱年份,方圆八九里的村民均至此汲水。夏日,水中可见小鱼虾,乡民传与海通,故又称此泉为“海眼泉”。

位于南护城河西端南岸,趵突泉南路北段东侧,坤顺桥东南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以泉水颜色而名。据《齐乘》引金《名泉碑》载:“灰池:城西南角场下”。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载:“至于灰之澄也,曰灰池。”灰池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串珠状上涌,常年不竭,流入护城河。原泉池呈井形长2米,宽1米,深2.8米,砖石结构,泉城广场开发前泉位于后营坊街73号防空干道内。1986年重修泉池,2010年环城河三期通航工程中再次重修。今泉池为长方形,假山石驳岸,长7.5米,宽4.95米

位于西营街道黄鹿泉顶村。相传当年黄巢起义军到交战顶作战时,路经此泉,故名。泉池为石砌井形,直径0.6米,深10余米。泉常年不竭,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

黄钱峪泉在锦绣川黄钱峪村北百余米处。水自崖缝涌出,每小时涌水量达54立方米,汇于面积4000平方米的池塘中,受水位深浅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池水呈五彩状,水盛时从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锦锈川。汇入半封闭式蓄水池,四季不涸。再从池南壁上部溢水口流落至1966年修建的“社教水库”。水盛时沿峪沟流入锦绣川水库。

位于万德街道黄泉村北。泉水自岩隙涌出,流入水泥方池,清澄甘美,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泉边有2株树龄逾260余年、树高5米、树冠占地40平方米的樱桃树。相传,当年乾隆皇帝赴灵岩寺时曾到此处。乾隆喝了泉水后,顿觉神清气爽,遂赐名“御泉”,并称两株樱桃树为“夫妻树”。

黄鹿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黄鹿泉村。主泉在东,水自岩缝涌出,经一个浅方池,沿渠流入9米长的蓄水池;西泉自岩洞流出,汇入6米长石池。水盛时自池岸溢出,沿河漫流。泉周河渠纵横,石桥卧波,花果满坡,丛木笼荫。

650 651 652 653 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