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泉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兴隆街道。因泉水自山脚石隙流出,汇入水池中,状似金龙腾云而命名。因泉水飞泻,阳光一照似金龙破海出,故称金龙泉。自景池风景区成立至今沿用。金龙泉,在佛峪石桥北,溪谷东北侧。水自山脚石隙流出,汇入长方形水池中,质纯甘美,为景区饮用水源。泉旁岩石上书金龙泉三字。南侧池壁上方留有溢水管,池水经此飞泻入河中。

金泉在历城区仲宫街道波罗峪景区甘露泉北侧的山坡上。海拔372米。在波罗峪景区水自石岩下流出,形成小瀑布,是波罗峪特有一处矿泉----金泉,因为水中富含硫磺成分,长时间的流淌慢慢沉淀在了山石上,所以岩壁呈现金黄色,故起名此泉为“金泉”。该泉常年积水成池,用于农田灌溉。

金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蔡峪村下黄瓜峪村东南角。泉口四周被草木覆盖,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波荡漾。泉水至井壁渗出,流入池底,泉池为石砌井形,直径2米,深1.2米。其泉水质清冽,四季不涸,为农田灌溉所用。传说,泉下有只金钱龟,每当穷人落难时,神龟便吐一颗金子救助穷人,泉水在金子的映衬下金光闪闪故名金泉。据当地村民介绍,此泉已经尽200年了,造福这里的村民好几代。

因泉水形态得名。泉水自沙隙间涌出,在阳光照映下熠熠生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清《长兴县志》载:“顾渚贡茶院侧,有碧泉涌沙,灿如金星”,故得此泉名,泉名沿用至今。94版《历下区地名志》载有:“金沙泉位于姚家镇龙洞。泉呈井形,深3米,常年有水。为七十二名泉之第六十一泉”。该泉位于济南市历下区龙洞西北侧藏龙涧崖壁间。泉呈井形,深3米,常年有水,为七十二名泉之第六十一泉,与白龙泉相邻。该泉水周边公交车站有:龙德学校公交站(515路)、鑫源山庄三区公交站(515路)。

金镜泉位于章丘区明水街道百脉泉公园百脉泉以西50米处百脉宾馆院内。类型为冷泉。金镜泉畔是宋代李格非故居。李格非(约公元1090年前后在世),北宋文学家,字文叔,章丘人,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少年时代就很有名气,他勤奋好学,博学多通,不仅善于写诗填词,而且研究经学也卓有成效。《宋史李格非传》云:“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他的妻子王氏也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由于受家庭的影响,

位于历下区平泉胡同6号。原为无名泉。2005年《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附件一《济南市名泉名录》收录。2007年市名泉保护部门面向社会征名为“金波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消失。

位于黑虎泉西,护城河南侧河中。相传古时某夜,居民听到猛虎咆哮,出门只见一黑一金两虎争斗,见有人来,黑虎东奔,钻入东侧山崖下,化作黑虎泉;金虎西奔,跃入河中,化作金虎泉,“金虎泉”泉名由此而来。该泉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曰与黑虎泉俱在“李承务巷”。明《历乘》称其“即黑虎泉也”。清代佚。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黑虎泉正西,今失考”,但又云,“或谓即在护城河北岸胜绍公司院内,亦有谓在范氏花园者”。据1967年《济南泉水调查统计表》载,金虎泉在南顺城街21号,长4米,宽1.8米,深0.8米。

位于姚家街道浆水泉村东,回龙山西麓,南临浆水泉水库,2004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明崇祯《历城县志》、清乾隆《历城县志》均有记载。当地村民形容其水如米脂一样香甜,故而得名。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浆水泉”,但并非同一泉点。《名泉碑》之浆水泉在“盘水镇东南”,又作“江水泉”,为发源于龙山镇(金代称“盘水镇”,今地属章丘)之南十余里的武原水之源头,与今址浆水泉并非一泉。明晏璧作《七十二泉诗》时,距元代不远,所咏浆水泉当与《齐乘》记载的金《名泉碑》之“浆水泉”

姜女池位于洪范池镇洪范池西北侧5米处,因临近姜女庙得名。明万历《兖州府志》称“玉女泉”,清道光《东阿县志》称“玉女池”。1997年版《济南市志》称“墨池”。明嘉靖年间建泉池,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1990年被填埋,1993年挖掘恢复。2001年重新建池。泉池为石砌方形,边长4米,池水清澈,四季不涸。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日流量200余立方米。与洪范池等众泉水相汇流入浪溪河。当地传说孟姜女当年被秦始皇逼迫无奈跳入东海,被东海龙王救起,安排在身边做干女儿。明嘉靖年间,村民在龙王庙右侧建起姜女阁

位于张夏街道上泉村南。泉水自岩缝流出,积水成池。池长1.89米,宽1.3米。溢后沿山峪北流,入石店水库。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瓦口岭村东南冲沟。在瓦口岭村南岭之阳石洞内。水势颇佳。大旱无雨,附近数村居民皆至此汲水为炊。泉水终年不竭,水势颇盛,为农田灌溉水源。泉边建有池塘。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站牌。

位于长清区灵岩寺地藏殿南50米,别名独孤泉、印泉。金《名泉碑》收录。因泉边立有一形似袈裟之铸铁块而得名。泉源在封闭的岩洞中,出露形态为岩缝渗流。水自崖壁石罅流出,汇入一半圆形石潭,溢而为溪,盘桓曲绕,由石雕龙口泻入池。池为不规则形,长8米,宽2米,池中荇藻飘浮,金鳞嬉游。泉周危崖峻峭、丛木悬生、亭廊环绕、鸟语花香,环境清雅幽美,别具风采。2004年将长清区境内40余泉统称为“袈裟泉泉群”。金《名泉碑》称独孤泉。元《齐乘》称独孤泉在灵岩寺。清康熙《灵岩志》载:“昔有隐者姓独孤,结茅泉侧,后人以姓命

位于章丘区垛庄镇火贯村东北。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4摄氏度。泉常年渗流,积水成池。为农田灌溉水源。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大将秦琼、尉迟恭征讨王世充,路经巨野河,因尉迟恭躁渴难耐,一时性起,挥鞭击山,惊动了猪、鸡二神,二神知道天子有难,便前来救驾。唐太宗大喜,便说:“猪首攻,鸡尾攻”。即金口御封为:“猪拱泉,鸡刨泉”。故名此泉被后人称'鸡刨泉'。鸡刨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中泉村泉池为自然土石构造的不规则形状,泉深0.5米,为渗流状态。泉水清澈见底,偶然间还可看见草鱼。常年不竭流入河道,村民引水至农田用以灌溉。

积米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积米峪村。泉池池口为井状,由水泥筑成,直径1米,深0.8米。泉如轮涌,常年不涸,村民在泉下筑堤为坝,泉水汇聚成如今的水库,山泉水水质甘冽,青碧可人,宛若一块碧石与四周群山绿树红花相映成辉。积米峪村的8个自然村正是靠这湾碧水,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具载,称:在渍末峪中,流入云河。

寄宝泉位于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碉堡峪村,在寄宝峪村宅旁崖下,因当地有传说,曾有僧人在此泉旁石缝内寄藏财宝,故名之曰寄宝泉。泉水西流入相邻的长方形蓄水池内,梅雨时节,蓄水池壁岩缝多孔涌出沿山峪漫流,该泉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13度,出露形态为渗流,形状,圆形,结构为石砌,直径75厘米,深50厘米,水势流向是常年有水积水成井,泉水利用情况是居民主要饮用水源。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马跑泉东,假山北侧,金《名泉碑》、清《七十二泉诗》收录。元《齐乘》载,混沙泉与灰池泉同在城西南角下。明末《历乘》载“有其名而莫辨其址”。清乾隆《历城县志》、道光《济南府志》俱称“在灰池南”。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载:“在县城西南角护城河下崖,今失迷”。1964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公园内东北隅,马跑泉以东假山下新涌出一处清泉。1980年4月《济南市文物古迹自然风景资源概况》载“混沙泉在坤顺门桥东河南”。1985年以其在城西南角护城河和灰池附近,将此泉称之为“混沙泉”。泉水漫池

会仙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南坡村东,因源于会仙山而得名。当地人又称“上泉”。属季节性泉。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6米,宽2.8米,泉深1米。泉水水质甘甜,自岩石缝流出,汇入石砌长方形池中。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泉旁立1964年《重修会仙泉》碑记。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

649 650 651 652 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