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华泉

拼音

Huá Quán

类别

所在行政区

历城区

所在街镇

华山街道

地址

历城区华山街道

简介

华泉位于华山公园华阳宫前,因华不注山而得名。华泉之名始见于《春秋左传》“鞍之战”:“逄丑父与公移位,将及华泉,骖珪于木而止。说的是公元前589年,齐、晋两国退至华不注山,被面对晋军的追赶,假扮齐顷公,佯使大战于马鞍山,齐军大败,晋军追得三周华不注”。齐国大夫逄丑父急中生智,齐顷公借去华泉取水之机得以逃脱。自此,华泉以“齐顷公取水处”载入史册,成为最早见于中岡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之一。华象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北魏《水经注》载:华不注“山下有华泉”。唐段成式《四阳杂俎》云:“华不注泉,方圆百步,北齐时,有人以绳千尺沉石试之,不穷”北宋曾巩《华不注山》诗云:“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旬,空余一掬野泉甘。”明“前七子”之一边贡,嘉靖年间官至户部尚书,后辞官回乡,在华泉畔逢一田庄隐居,名“东村”。边贡在此居住三年,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合集录成《边华泉集》14卷传世。历史上华泉经历了喷涌、淤塞、复涌、再淤塞、再复涌的过程。据史书记载,早在明代,华泉就曾出现过淤塞。刘敕在《所乘》中云:“华泉,华不注山下,昔逄丑父令齐顷公取水于斯,今竭。清代学者全祖望在《游华不注记》一文中,记述了他在雍正九年(1731)七月游华山时,“沙门(出家人)汲华泉,至拾乱薪烹之。”但“今则华泉一线,渐淤为小沟,游人亦鲜过者”。清乾隆《历城县志》称华泉“今涸”。嘉庆年间董芸在《广齐音.华泉》诗笺注中描述道:“华泉,其涸已久,余曾读书华阳宫,访之土人,莫能知其处。后复涌。清阮元《小沧浪笔谈》载:华不注山下泉源灌注,陂池交属,荷稻之利,村民赖之。20世纪40年代华泉又淤塞。50年代,农村大搞水利建设,在华阳宫一宫门遗址挖出一雕龙石碑。此处虽无明显泉眼,但久旱不涸,冬不结冰。2001年春,再次对其进行清淤挖掘,发现两处泉眼,遂砌筑泉池。池呈长方形,石砌,长17.6米,宽10米,深3.5米。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泉水自黏土中涌出,清凉可口,流向华山湖。一池清水,平明如镜,孤山及古庙倒影,与鱼池、荷塘相互映衬,别具风姿。

本文来源:济南地名电子书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