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丹城名字的来由,有两种说法。一种,据《宿州志》记载:周太子晋常炼丹于此,故名“丹城”;一说,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曾炼丹于此。丹炼成,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来此地便以“丹城”为名,故有许多碑刻为“丹成”。
因境内有祥符寺,故名。
村中原以孙姓村民居多,故得名孙村。
骆驼由骆驼桥得名。据宋《宝庆四明志》记载:“骆驼桥建于宋建隆元年(960)”。又据民国《重修骆驼桥兼咸宁桥》碑记:“……骆驼桥自明天启年间,翁公尚信奉母命捐资建造,慷慨好义,成斯善举……,清同治十五年重修。”1927年对两桥又进行重修。骆驼桥名由来,旧志均无确切记载,历来传说纷纭。在古代骆驼以东地区曾有产盐盐场,盐商多用骆驼来此驮盐贩买,在桥堍常栖骆驼,久而久之,人泛称此为骆驼桥。桥名来历,但没有史料记载,仅供参考。民国时期河南侧镇海县曾建有“六大乡”,系骆驼桥之谐音。
取团结协作、和睦共享之意。
在清朝乾隆年间,滦河泛滥,套里堡被洪水冲毁,部分村民连同集市都迁移到此地,取名新集。因镇政府驻新集得名新集镇。
“昌吉”之名含义有两种说法。一说“昌吉”本为“仰吉”之转音,含义是“新”的意思。《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和《突厥语大词典》里都记载有“仰吉八里”(意为新城)这一名称。二说据《阅微草堂笔记》或《西域水道记》记载,昌吉一名系蒙古语,是“场圃”的音译,它原是一条河的名称。今取昌盛吉祥之意。
明设安化关,后取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之意,改名安宏。安宏藏语“帕塔”。
清时称燥溪。后因筑坎拦水,溪水长流,藻类丛生,遂更名藻溪。
因境区内有一条石,刚好八步而过,当地人称“八步石”,故名。
栲栳一词在古汉语里指用柳条编制的盛谷物(粮食)的容器。如柳罐、提斗、粮囤。 据传,很久以前该村为陈村和西陈村,两村间有一户人家,夫妇两口以编织栲栳(盛谷物的容器)为主,技术精良,远销四方,后便易村名为栲栳。1953年5月,永济县第二区公所行政村划分为8个乡。其中有栲栳乡,此为栲栳建乡之始。1956年3月,原南湖乡、姚村乡、栲栳乡合并为栲栳乡,驻地栲栳镇。1958年9月,1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红星人民公社。驻地栲栳镇。11月永济并入运城县后,改为运城县栲栳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永济县建
“广惠”为尼姑法号。
此地原名灞龙庙,据《蓝田县志》记载:明初当地人修建庙宇以供奉龙王,祭祀河神,因而称龙王庙(又名大龙庙),明嘉靖三年(1524)置镇,立市行集,因此地为灞河发源地,时称灞龙庙镇。清朝中期,集市渐成规模,故称灞源街。
因在区境中部,根据其地理位置而得名中山路。
陈州街地处市区中部,清咸丰年间始建此街,当时该地归陈州(今淮阳)管辖,故名。
因位于大渡河中游左岸而得名。
平安之意。
千渭:指此处为千河与渭河的交界处;镇:乡级行政区。
热门文章
武强县
西花园路街道
船房傈僳族傣族乡
子陵铺镇
毛石镇
荷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