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方言,冲,石埇:石头冲起来的地方。石埇,一说曾有仙人夜里沿南流江冲石筑城,石至百岁滩与油滩之间时,鸡鸣拂晓,仙人弃石返天,石头堆在两石滩之中,故名。一说清乾隆八年(1743),福建杨氏迁建石埇街,因石埇街位于南流江畔,江岸有大石头,江西有汤湖埇、塘肚埇、旱埇,故名。

官垌:官垌庙。传明万历八年(1580),驻地有一王姓武官为民除害,民众称之为“山官皇”,并在其死后建庙祭祀,称“官垌庙”,故名。

新圩原名泉水圩,因该地后山长满松树,水源充足,从旧州村到泉新村松树岭自然村之间有几眼泉水日夜不息地汇入南流江,故名。泉:泉眼。泉水:意为源源不断的原水。

大成:寓意成就大的事情。原驻地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建圩,当日有人赋联“大来大去成大圩,成来成去成大市”,故名。

传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在驻地设有一座烽火台,以作传递信号之用,故名。

传说莫家在清康熙年间(1622-1722),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将军莫武,他死后树碑立传,在“保证岭”山脚下建文武庙纪念他,后常有人到庙里祭拜,祈求大吉大利,故名。

清康熙年间(1622-1722),建有一个较有名“文武庙”,很多人来祭拜,北海、合浦的商人也经常乘船运货到此地销售,逐步形成经济交易中心,形成圩集。故名文利圩。

传檀姓人于清康熙元年(1662)在驻地一带定居并开设粥铺,人们便在这里进行农副产品交易,以后逐步形成集市,故名。

传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圩时驻地一带只有几垛木梢,得名“木梢”。后因此地不太平,常有盗贼出没,为求赶圩太平无事,更名“太平圩”。

石塘圩由卢光君于1924年规划建成,因靠近石塘村得名;石塘村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村中有钟秀、龙狗两座石山和一方大池塘得名。

“沙坪”指相传清雍正九年(1731)人们在沙坪江边一片常被洪水冲浸形成荒凉的沙滩草坪上,进行农副产品交易,以后逐步形成圩集,故名。

传明末清初(1621年)此地有三户农民建了三座屋,供给旧州、太平、陆屋到那隆做生意的人在此歇宿,逐步形成一条小集圩,生意兴隆,故名。

原驻地在距现址2千米处,周围是高山,该地为腹地,得名“平山肚”,后因经商不便,于1574年迁至现址平坦之处,故名“平山”。

清朝乾隆初年,在圩地坪(今东街)建有三圣公庙,庙前有一块大草坪,善男信女们常到该庙祭祀神灵,小商贩们也在那块草坪上做些小生意,逐步形成集市,后迁到南边(现址),因地势较平,故名平南圩。

“那”,壮语 naz,本指水田,此处作村名词头。传明天启元年(1621)林、郑两家在驻地搭棚开粥铺,生意兴隆,渐成圩市,故名。

传清雍正三年(1725)陆姓人在驻地始居并渐成圩市,故名。

相传唐朝时建安州州治,认为安州干旱,且交通不便,后州治迁往钦州,迁后留下一座古城,称为旧州。人们在古城进行农产品集市贸易,逐步形成圩埠,故名旧州圩。

传驻地原为人们路途歇息处,习惯丢石头、树枝,久而久之堆成佛子(石子堆),人们信而敬之,便募捐筹建神庙祭祀,保佑过路人一路平安。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