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当地物产丰富,池塘较多,故名。
伯劳源于康熙年间(1622年—1722年),人们在此进行农副产品交易并形成圩集,而当时房屋较少,上市货物过多而出现“百箩”货物无法安置的场面,得名百箩圩。后取方言“伯”同“百”,“劳”同“箩”,故称伯劳。
因境内有风景名胜西灵山(今称六峰山)而得名。据《灵山县志》记录“因有石六峰在县治西一里来宁坊。其山纯石,平地耸出六峰,内有一峰龟峰,龟乃灵物,故名灵山”。
小董圩含义有两说:一传明弘治十四年(1501),有位董姓老孀妇在此摆卖糖水,供来往客商歇脚,故名;二传明万历十九年(1591),董茂兰、董茂熙兄弟倡议建圩,知州董廷钦赐名“小董”,故名。
青塘原名清塘,因原有一方水塘,常年水清如镜,故名“清塘”,后改写成“青塘”。
原驻地为大直圩,传1600年建圩,因圩址面积较大,圩上由十多间商铺房屋笔直排列而成,故名。
新棠圩原名辛塘圩、崩塘圩,因于辛日建圩,圩旁又有一方水塘,故名“辛塘圩”。后因盗贼横行洗劫,圩市多次崩散,又名“崩塘圩”。1917年圩市渐复,故同音改“新棠圩”。
长滩原名长安,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有商人常用船只从钦州经黄屋屯江运盐到驻地交易,渐成集市,建圩时人们祁望永世安居乐业,故名“永安”。又因圩边有一片很长的河滩而改称“长滩”。
子材大街以民族英雄冯子材名字命名,故名。
传明万历八年(1580),有和尚数人到此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故名。
因原钦州大桥有鸿飞亭,故名。
因驻地得名。因钦北区所辖镇大多在钦州市北部而得名。
初名板寻。因建圩之初,圩场边有沼泽地,人们为便于行走,在上面铺设木板,历经日久踩踏,木板沉没于沼泽之中,得名“板寻”。当地方言“寻”与“沉”同音,为“沉没”之意。后因圩场发展,人们在这片沼泽地上建房子,发现地下埋有很多木板而改称“板城”。
传明洪武五年(1372)建圩,初址位于平吉村山尾自然村,后向南发展至今址,因圩上的人从未遭盗匪抢劫,故以“平安吉祥”意取名“平吉”。
因驻地所辖的清水窝自然村白马岭下有一块狭长的水田,故名。
因圩场位于大垌村附近,“大垌”即大片水稻田垌,故名。
那蒙圩原名罗蒙圩,初址在今那桂村美我坪自然村南端,后遭贼劫,于清康熙二年(1663)迁至现址。因当时仅有一个盐贩和一个罗氏老妇在柠檬树下摆摊,故成圩后名“罗蒙”,1935年改称“那蒙”。
贵台圩原名贵平圩(局)。传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建圩,因该地交通不便,商品匮乏,商人趁机哄抬物价,与“平”不符,且“抬”与“台”同音,故改名“贵台”。
热门文章
长街镇
费县
地藏寺满族乡
甘招镇
凤凰镇
港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