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思,壮语Nazsae,“那Naz”是指水田,“思sae”指小蕨草,意为长有小蕨草的田。传该村原为壮族聚居地,因田地多长有小蕨草。
传明末清初,韦、郑、李三氏合建那彭圩于大风江畔,因此地竹木茂盛、风景优美、土地肥沃,曾有一位风水先生赋诗赞其“那建奇形堪细柳,彭川社稷是甘棠”,故以诗句每句首字命圩名。
“那丽”原址在望圩坳,有一天明朝某官员路过圩边茶寮喝茶时,手指着圩场对茶寮妇女说:“这里的风水不好,不如搬到那里(指现今的圩址)”。因“那里”和粤语“那丽”谐音,当该圩迁至今址时,便把圩名称为“那丽”。
东场圩原称东村,传其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因其东面合浦县西场镇有个西场圩,人们便相应改东村为东场村。1958 年后逐渐发展成圩,故名东场圩。
因圩四面有九条小山脉,犹如九条龙会聚于此,故名“九龙”。后因当地方言“九龙”与“狗笼”同音,不雅,故改称“十街”。后又改为“久隆”,取永久兴隆之意。
“犀牛脚”传其位于一座形似犀牛的岭脚下,故名。
“龙门港”据明朝嘉靖年间钦州志记载“龙门”之名,由山脉走向而得名,“龙”即群山重叠蜒长发脉,自西向东起伏如龙状(岛东部之观音岭有“龙旗”之称,西面过水埠有“龙颈”之呼)。“门”是指前屏两旁之山东西对峙,形势若门。因而得名“龙门”。后因与浦北县龙门乡同名,故改镇时以其临海更名为龙门港镇。
因曾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逝于此地,人们为其举行了一场称作“打大幡”的隆重葬礼,故该地称大幡坡,后将“幡”改为“番”。
传驻地由黄姓人始建于明末清初(1680年),后逐渐形成圩镇,故名。
传该地原是海畔之地,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皇帝曾派钦差大臣到该地视察民情,钦差大臣因病死于该地,当地人在后山为其立牌位,称其为康熙公,称后山山岭为康熙岭。清乾隆年间(1736-1795),该地逐渐成圩,则称康熙岭圩。
传原驻地江边有一埠头,因山洪经常暴发,被冲积出一片沙滩,故名。
尖山,因其峭拔呈尖形且顶端有一座尖塔而得名。
“南珠”取自辖区内的南珠大街。因该街位于钦州市区中心,而钦州盛产珍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及南珠”的赞美,故名南珠。
“文峰”是指辖区内的文峰路。因该路通向钦州名胜景观文峰卓笔(尖山,亦称文笔山),故名。
传水东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因位于钦江东岸,故名。
因该街通过钦州市第二幼儿园,取“朵朵红花向太阳”之意,故名。
因地理位置而得名。因辖区位于原县级钦州市南部,故名。
因地处北仑河东面,且此地呈现处一种繁荣兴旺的景象,由此得名。东,即地处北仑河之东,兴,寓意兴盛繁荣。1958年5月,十万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改东兴各族自治县。
热门文章
刁铺街道
后山镇
大辛店镇
车桥镇
松溉镇
水汶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