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位于十万大山南麓腹地,且瑶族聚居人口占全乡人口的37.8%,故名。“十万山”指十万座大山相连成的山脉,故名。

“那梭”壮语Nazsoh,因建在田旁的圩街两头窄中间宽形似织梭得名,“那”指田,“梭”指织梭。

因政府驻地过去田地肥沃,粮食产量高,壮语“那”Naz指田,“良”liengz指好,即良田,故名。

因村边的茅岭江中多沙洲且长满菅草,退潮时看似茅草岭,故名。

传过去此地将出现一位皇帝在此建立江山,故名。

原称滑石,因从前圩街用河卵石铺砌,雨天湿滑,故名。1951年,因“滑”与“华”近音,改华石,故名。

以峒中圩取名,因街道位于田垌中间,取名“垌中”,后因四周为山,把“垌”改为“峒”,故名。

相传古时村民常用白布画上大“符箓”以驱赶妖魔鬼怪,“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故名大箓,后谐音改为大菉。

“光坡”是指该地丘陵土层较薄,植被稀疏,老百姓有割草当柴火的习惯,造成山坡长年光秃。

𬇕方言地名用字,指小海湾。白沙𬇕是指白色沙滩的小海湾。

"企"为粤方言是“站”的意思,企沙意指沙多,无论站立在什么地方都是沙。明朝时期广东商人吴冲最早在此地定居,始称吴冲港,清朝成圩。由于此地一带海滩很多,当地人以地貌取名沙岗,又名沙江,1933年后改为企沙。

“渔洲坪”指渔产丰富,地势广阔平坦的沙洲。清朝康熙末年,渔民麦文瑞来此建村。因建村前此地四周环海,地势是广阔平坦的沙洲,且海边渔产丰富,是捕鱼的好地方,故名渔洲坪。

“港口”指辖域内大港口(防城港)。

此地以前称为杂利,意为物资丰富,繁杂多样,生意兴隆。清乾隆年间,金、朱两姓人联合在今山贝村委岭间筑一水闸,把原来流经圩边的山溪截流蓄水,灌溉农田,因而得名闸口。

因境内有洪潮水库,库区内有大小岛屿1026个,岛屿迂回相连,星罗密布,山环水抱,故名。

西场,即合浦西部盐场之意。

相传明永乐二十年(1422),此地东西两处都有大榕树,晚上有很多乌鸦归宿,旧称乌鸦坪。因家与鸦谐音,后称乌家圩。

因该地东靠南流江的转弯处,湾中是卵石滩,故名。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