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同和谐”之意取名“同和”。
平山圩原名“桂堆”,传从前有几户商人在此经营肉桂,该地盛产肉桂,肉桂堆积如山,故名;后商户被盗贼抢劫而反抗,并将其部分击毙,后反遭盗贼报复,桂堆圩被攻破并遭其铲平,改名为“平山”。
传思旺圩于清朝中期始建,以“希望兴旺”之意取名。
思,当地有“希望”之意,传思界圩于清朝始建,因地处平南县与桂平市江口、木圭2镇的交界处,故名。
传上渡圩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始建,因地处平南县城上游渡口处,故名。
大坡圩原称“永安街”,传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始建,后因附近有名为“贵德”的坡,故改为“贵德坡”,后又因贵德坡较大,改称“大坡”。
传明朝时人们习惯在同心寺(今址在寺面中学)前面进行贸易,渐成圩市,得名“寺面圩”。
大安原名“大乌”,传清光绪九年(1883)始建,因圩场丘坡上有棵大乌桖树得名。白沙江六陈—大新—大乌段原可通商船,六陈至大新段河窄水急,行船险象环生,进入大乌境内之后,水流逐渐平稳,船客皆呼“大安”,久而久之,“大乌”便改“大安”。
晋升平五年(361)置武城县,县治在今武林镇,是平南境内最早设置的县治所在地。南朝宋元嘉二年(425)改武城县为武林县,武林之名即始于此。
镇隆原名“镇龙”,传古时有一条龙从远方到此作恶,被一个神仙镇住,故名;后同音改“镇隆”,有兴隆发达之意。
相传清朝时期有一秀才高中探花衣锦还乡,到今马练圩时,因路窄路旁藤多,马失蹄而坠河身亡,当地方言称马失蹄摔倒为“马练”,故得名。因马练历史以来是瑶人聚居地,1984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马练瑶族乡。
传樟木街始建于明朝中期,因本地樟木原始野生丛多,高大茂密。其中有一棵大樟树,人们在树下摆摊卖东西成圩,故名樟木街。
传五里圩始建于明末清初,当时的北里村、六贡村人到此建房作铺做买卖,因此地离村有五华里,故名。
传覃塘圩由覃氏始建,后渐成街圩,故名。
传石卡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由广东人黄文九从珠玑巷迁建,因此地周围石头多,且街道均为石砌,得名“石罅”,后为书写方便,改为“石卡”。
传山北始建于清朝初期,因该地北面有一座山,故名。
传三里圩于清顺治元年(1644)由中元圩人迁建,因该地距中元圩约三华里,故名。。
热门文章
蟹螺藏族乡
亚喀艾日克乡
赞善街道
杏花村街道
后窑镇
塘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