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地处县城西面,故名。

桂平的“桂”指的是物产肉桂,“平”指的是平原的地貌特征。南朝梁(502年),设桂平郡,“桂平”之称首见于此。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修的《桂平县志》记载:“县以桂名,桂其土产也”,并有县内无地不产桂的记载,有著名的“浔桂、荆桂、瑶桂”等,同时地处浔、郁两江平原,故名桂平。

罗秀原名“罗绣”,传古代有柒氏、唐氏、罗氏、贾氏、谢氏聚居于此,罗氏较多,且该地自古种桑养蚕,织绣锦罗,故名;后同音简写为“罗秀”。

因由中和村、沙坡村两村各取一字而得名。

传石龙圩始建于隋初,因地处龙山东麓之石嘴龙口处,故名。

传社坡圩于明朝始建在建有三帝庙社坛的坡地上,故名。

木根圩传明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因在一棵大榕树根周围设摊而渐成圩场,故名。

传马皮圩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有一商人在此宰马剥皮,加工皮革,后逐渐成圩,故名。

麻垌圩原是种植苎麻的田垌,后渐成圩场,故名。

传罗播圩始建于元朝末年,取义于管子“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因“四维”组成繁体字“羅”(今简化为“罗”),不张,指得不到推行、传播,故名。

金田的土地肥沃,田贵如金,故名。

江口圩原名“永和圩”,传明朝始建在大湟江西岸,又名“大湟圩”;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圩场迁至大湟江东岸,因位于大湟江汇入浔江出口处,故称大湟江口,简称“江口”。

传垌心圩由练氏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因地处田垌中心,故名。

传大洋圩始建于明朝末年,因圩场靠近大洋河岸而得名;大洋河则因其上游有 24 条水流汇入,每逢山洪暴发,水势汹涌,像汪洋大海,故名。

因地处山区且紫荆树多得名。

传油麻圩始建于元朝中期,因盛产芝麻(当地称油麻),故名。

寻旺圩原名“寻放圩”,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始建在寻放岭,故名;民国十四年(1925)以“寻求兴旺发达”之意方言谐音改称“寻旺”。

传下湾圩在唐朝属常林县辖地,历经五次迁移,后于清朝从鸡公塘迁至今址,以郁江至此形成连续上下弯湾,其位于下而得名。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此处三界庙对联联尾嵌“厦湾”二字,故又称厦湾。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