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古时金线河上游常有零星泉水,汇而成河,因该村位于金线河上游,故取名零泉,也称南零泉。1956年拦金线河水建水库,人们常说水大养龙,命名为龙泉水库,该村以水库命名,改名为龙泉至今。

因附近有形似小蚬的小山而得名。

四面环山形似锅,气温较高,致秋天仍热如火炉,故名。

以玄帝庙得名。

因其地古为珠江出海口的港湾,相传有神龙保护,使海湾成一避风良港,久之,人们便称此为神湾,故名。

历史上记载蒸水流到此处,向北绕一大回弯,湾内形如布囊,开口朝南,宽约100米,面积约1.5平方千米。河道湾长5.5千米,水流缓慢,黄沙堆积成一大沙洲。蒸水上涨,湾内便遭水淹,一片汪洋,水退洲现,遍地黄沙,故名黄沙湾。街道位于此,故取“黄沙湾”这一地片之名。

因辖区内国营建华机械厂得名。

据传,该镇原是上古时代商朝周灵王驾鹤升仙歇鹤处,故而得名。

“接官”迎接官员。“乡”指的是行政区域。

以镇政府驻地(郑庄村)得名。郑庄含义有两种,一是怀念郑国之意,二是郑姓始居。

“万德”系彝语,万指猪,德指坝子,意为养猪的坝子,政府驻万德街,故名。

明朝时期,人们于午(马)日在此地赶集,镇政府驻马街村,镇以村名故名。

酂,周代地方组织之一,百家为酂。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古时以北为阳,此地居于汴水以北,故名“酂阳”。酂阳,隋大业六年,隋炀帝延汴水行舟巡游江南,路经此地,设立村镇,为酂阳。

“邬阳”指邬阳村,详见村民委员会《邬阳村》。“乡”指行政区划名称。

唐乾封元年(666),幸濑乡(今太清宫)祭祀老子,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取老子故里是天下道德思想真正源头,为真理之意。

因唐朝“海东盛国”渤海国繁荣时期曾建都珲春,故而得名。

福泉原名平越,因平越县县名含有侮辱岐视少数民族之意,1953年,改平越县为福泉县,以县城名胜福泉山,山上有一口泉水井,福泉寓意“幸福的源泉”。

据《东光县志》记载:“灯明寺”建于金大定年间,明弘治十年(1497)重修。据周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周氏祖先由武清县射猎来此定居,即以寺名为灯明寺,村以寺为名。因镇政府驻灯明寺村而得名。

242 243 244 245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