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塔拉”系蒙古语,汉译为“富饶的草原”。
因古时候是养马的地方,后由招收都管辖,与达埠一水相通,街道设立时取“马”“滘”(河道分支或会合的地方)命名,故名。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邓襄台福巌寺碑》载:“春秋时邓侯所筑寓基乃召陵会盟驻跸之所”。据上述记载,邓襄寨是以古代诸侯封地而得名。据一九四三年《郾城县记》载: “邓襄寨北有老寨曰平安寨,明崇祯十三年(1640)修”。现邓襄遗址尚存。镇以村名,镇政府原驻邓襄得名。
丙安古称丙滩,因境内赤水河泛滥,在高山峡谷中形成十大险滩,其中尤以大、小丙滩最为凶险。清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治理赤水河,花四年时间打滩68处,但大、小丙滩仍未改貌。国民党的陈香林也用四年时间整治,大、小丙滩已然如故。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重新整治河床滩槽,使险滩得到治理,险滩恶水变成了平安之水,为庆祝这一胜利,人们将丙滩改为丙安。
“公塘”意为“凹滩”。
因宅舍坐落在山坡上,地形广阔平坦,故谓之平山。后为了区别于大平山(今大平山镇),遂改称小平山镇。
因境内养马河而得名。
隰,意为水边地。《太平寰宇记》载:以县南有龙泉,地湿,因名隰。隰,意为水边地,如《左传》:“逐翼侯与汾隰”,杜预注:“汾隰,汾水边也”。
一说,因春秋古阳国后为莒国之地。二说,莒地在齐长城之南,南者为阳,所以称城阳。《战国策·齐策》中载:“而迎王(指齐襄王)与后(指莒太史敫之女,后称君王后)于城阳之山中,乃得反。”这是“城阳”有文字记载之始。三说,汉文帝二年(前178)置城阳国,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莒为城阳国都城。由于都城是一国的代表,所以,史家也称莒为城阳。
因明清时期朝建的营堡坚固,坚如“磐石”(谐音“盘石”)得名。以事件及寓意得名的行政区域。
将游猎生活的鄂伦春族定居下来,走上社会主义新生之路,过上安定的新生活。
因政府驻地而得名。
因辖内有岭南四大古刹之一华林寺,故名。
相传初时以党、睦两姓居住,人们盼望二姓和睦相处,后发展为集市而命名。
根据清嘉庆年间的《同里志》记载,同里“唐初名铜里,宋改为同里,旧名富土,因其名太侈,乃拆田加土为同里”。
因地处大面山得名。宋代薛田《成都书事百韵》曰:“大面盘形正压乾”即指此山。
元末张姓避乱,于村周筑土围墙,名张家营,后称张营。
明初,裴姓始居,为一过路店,称裴家店。明嘉靖《真阳县志》载“裴家店,县南七十里”。后因当地方言“裴”、“皮”同音,清末民间讹传称皮家店。后简称皮店。
热门文章
磨里镇
浩口镇
尖山区
洛市镇
东段乡
玉泉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