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章丘区明水街道名泉大桥西南山崖下。类型为冷泉,季节性泉。年均水温10摄氏度。泉池为假山石驳岸长方形,四周皆天然岩石。今池内仍泉水上涌,然后顺势泻入西麻湾。因为过去在西麻湾之南前有小西山,后有大西山。附近有眼明泉公园公交站(章丘6路、9路)。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赵八洞村南龙藏洞洞口以下。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泉向北自流入村,供村民饮用。龙藏洞为附近著名岩洞,有历代石刻造像及明代书法家雪蓑手书“通天透地”四字,为龙藏洞匾额。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龙藏洞为著名岩洞,有历代石刻造像及明代书法家雪蓑手书“通天透地”石刻。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公交路线。

龙虎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簸箕掌村西侧。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马闹坡村西崖下。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泉池为石砌长方形。泉水清澈甘甜,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公交路线。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金线泉北侧,与金线泉隔壁相连。因“泉沫纷翻,如柳絮飞舞”得名。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2003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泉之一。据元至元五年(1339)《齐乘》引金《名泉碑》载:“柳絮:金线泉东”;又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历城县志·山水考》载:“柳絮泉在金线泉(指老金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翻,如絮飞舞。”故名。柳絮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流入西护城河。新中国成立后新修泉池。泉池长方形,石砌,东西长3.68米,南北宽2.68米,深1.32米。池东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瓦口岭村南山脚下。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5摄氏度。最高水位800毫米,最低水位500毫米。泉自岩缝隙涌出,四季不涸。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

位于彩石街道柳泉村。泉池石砌方井形,长0.55米,宽0.4米。泉水从一石缝汩汩流出,常年不竭。

柳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梯子山腰。泉池为石砌不规则形,直径0.1米,深0.75米。泉常年渗流,积水成洼,水质清冽,凉口为村民引用和农田灌溉水源。据明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柳泉》载:“杏花开遍柳垂丝,柳下清泉漾碧漪。莫折柔条留系马,绿阴深处听黄鹂。

位于仲宫街道北坡村柳泉观右殿前。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收录。泉池石砌,井形,直径0.5米。泉水自井壁南侧石隙中流出,在地下潜流30余米,流入面积2000余平方米一石砌方形大水池中。因水池蓄水量大,故又称柳泉水库。该泉长年涌流,水量大,附近两处村庄的村民多饮用此水。池岸刻“柳泉”二字,为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孙轶青2008年题写。大水池内绿草浮摇,鹅鸭戏游,东壁留有一溢水口,水自溢水口流出,穿流山峪,浇灌附近农田,最后流入锦绣川。泉池四周杨柳垂翠,红杏满枝。泉旁为柳泉观,建自何代不详,明天顺三年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石匣村东。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6摄氏度。最高水位125毫米,最低水位85毫米。泉池石砌长方形。2011年泉水普查时已断流。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站牌。

流音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吴家村。泉水由石壁渗入泉池,泉池为石砌井形,直径0.5米,深0.8米。泉属冷泉,年平均水温13摄氏度。水质甘甜可口,久旱不涸,常年有水流向河道,泉水流出时,水流声婉转动听,回音声续续幽长,故名流音泉。现已引入各家各户。

柳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柳泉村西河道内,从一石缝汩汩流出,常年不竭,积水成井。泉池为石砌方形,长0.55米,宽0.4米,深0.21米。泉水清澈见底,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柳泉在《名泉碑》有详细记载,明晏壁《济南七十二泉名诗》中因柳泉位于市区较远,又深入山谷之中而为列入其中。

位于曲水亭街南头,西更道街北端路西。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收录。据元至元五年(1339)《齐乘》引金《名泉碑》载:“刘氏:北珍珠西北。”20世纪60年代初曾被填埋。1998年12月修复。刘氏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泉池为方形,石砌,边长1.8米,深0.68米。东、北、南三面装饰兽头石雕栏杆。泉池南侧为珍珠泉水与王府池子水相会之处,西面临曲水河。泉水自西侧池壁溢出,汇入曲水河,流经百花洲,注入大明湖。

灵秀泉位于章丘区明水街道章丘第四中学院内,北邻荷花公园,为1979年形成的钻孔喷泉。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泉眼由三孔钻井组成,呈半菱形(另有一小孔径水位观测井一眼)布局。泉池石砌长方形。水质清冽甘醇。此地旧时为康家园林,院内有清水泉。附近有章丘四中公交站(章丘1路、2路、3路、5路、8路)。

林泉位于历城区仲宫街道林泉观遗址西南隅,长7米,宽1米,上用石板覆盖。水自岩缝涌出,蓄于池内,再沿输水管道顺山势自流,浇灌果园、农田。周围林木繁茂,花果满坡。

林商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南坡村东,泉池呈井形,石砌,直径1.2米,深0.08米,为一井泉。泉水清澈见底,常年不竭,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位于平阴县城东南隅,青龙山金斗峪西南坡。清光绪《平阴县志》载:此泉旱涝不涸,乡人在泉上盖一石屋,曰“水母娘娘庙”。乾隆二十一年(1756),平阴知县李汝榛改建为阁,名“斗母宫”,并“旁栽柏树千余株,设道院于下,于是始为邑中胜地”。光绪《平阴县志》称之为“金斗峪泉”。今泉在人工砌垒的石洞中,洞高3米。水从洞壁滴下,叮咚作响,汇入直径2.5米的自然圆池。洞前券门上嵌石匾,题“灵醴泉”三字,为乾隆二十三年邑人张翊鸿书。因泉水甘美,附近居民多至此汲水烹茶。石洞上的斗母宫题字“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现仅存残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石匣村西。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5摄氏度。泉自山沟南沿岩石缝涌出,积于长1.25米、宽0.85米的石砌长方形泉池中,然后由池壁方孔溢出,沿河东流,入宝珠山水库。村中《创修升仙桥序》碑文记载:“庄之西里余有泉焉,汶水所自出也,则此泉为汶源之一无疑也。泉自南来,绕庄南东去。”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公交路线。

644 645 646 647 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