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佛慧山南坡漏水桥西。崖壁多窟穴,泉自窟穴渗漏而出,汇积于池中,常年不竭。泉池呈不规则形,人工凿石而成,直径0.8米。

位于章丘区普集街道龙王寨村东,龙泉南45米。泉池石砌方形,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

位于章丘区相公庄街道寨子村南河道中。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1摄氏度。由此上溯称“东巴漏河”,属季节河道。由此往下称“漯河”,属常流河道。龙湾头是漯河的真正源头,地下水长年露头。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停靠点。

位于长清区张夏街道莲台山宾馆东南百余米山坡下。1997年版《济南市志》载:“水自石雕龙头口中吐出,跌入石砌长方形池内,终年不竭。”2005年《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附件一《济南市名泉名录》收录。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消失。

位于百脉泉公园汇泉阁北。清道光《章丘县志》有载。1965年在泉口处扩钻。今泉池扁长形,东西长17米,中间略窄;池底铺卵石,池岸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因此称为“龙湾泉”。涌水量较大,盛水期泉涌如注,泉池水满四溢。盈盈池水被阵阵轻风吹起道道涟漪,波纹时聚时散,十分奇妙。泉水潺潺,流经石砌曲径,千回百折,汇入明水湖。泉旁筑有“漪漪亭”、“濯缨亭”,依亭观泉,泉水吐银泛玉、涟漪荡漾的景观尽收眼底。

位于万德街道东侯庄合龙寺大雄宝殿东北侧。泉池井形,水泥修筑,池口直径0.95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为合龙寺僧人主要饮用水源。合龙寺所在的位置,原为龙泉观遗址。今存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和明隆庆二年(1568)《重修龙泉观记》石碑两通。

龙山泉位于平阴县东阿镇太和村西南里余龙山西侧,故名。泉池为石砌长方形。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水自池底岩缝涌出,汇积池内,水深数米,澄清甘冽。20世纪70年代中期实测泉水涌量810立方米/日。属季节性泉,汛期溢流,旱季时而干涸。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泉池为凿石而成,不规则形。在观前山路“云门柏”下。冷泉。水质甘甜。不知其源头所在,雨季肆意流淌在山岩上。

位于万德街道宋家园村西南龙王庙北侧岩壁下。潭池长6.5米,宽5米,常年积水。庙南有龙潭水库,两岸青山绿水,环境幽雅。

位于官庄街道东八井村南九鼎山农庄水库东北。泉池为石砌圆形,口径1.7米,为农耕水源。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断流。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在龙泉西边建一刹,依泉得名“龙泉庵”。现院内存有石碑五方,分别铭刻龙泉庵始建和各时期维修及扩建过程。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东八井村南九鼎山农庄水库东北。泉池为石砌圆形,口径1.7米,为农耕水源。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断流。明朝正德三十五年(公元一六零八年),在龙泉西边建一刹,依泉得名“龙泉庵”。此庵为南门,正对着三间大殿,东厢配殿五间,西厢配殿三间加公房两间。布局合理、相应对称。正殿正尊为南海观音盘莲花而坐,相貌温和可亲。碧霞元君、背阳老母和阎罗帝君及诸佛神分立两旁。东厢殿塑眼光奶奶、送生娘娘及石大夫爷之像,西厢殿则有王母娘娘和八仙之雕,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似对人语。现龙泉庵院内还存

位于章丘区普集街道龙王寨村东河谷中。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最高水位4000毫米,最低水位2500毫米。原村以泉而名龙泉村,村南建有龙泉寺。后河上建桥,桥北建龙王庙,村名遂改为龙王寨。旧时每逢干旱,附近村民多来龙王庙求雨。今龙泉寺、龙王庙已倾圮无存,泉仍在。泉池石砌方形,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公交停靠点。

位于千佛山公园内兴国禅寺西门内南侧“龙泉洞”内。明《历乘》载:龙泉“冬夏不竭,味甚甘,煮茗堪比雪水。”清刘大绅《咏龙泉洞》诗曰:“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龙泉洞内南侧石壁上镌有隋代佛像多尊。佛像下有一小门,门内是垂直深潭,面积10余平方米,水深2米,水质甘美,寺内僧人取之烹茶为饮。明刘敕《咏兴国寺》诗曰:“数里城南寺,松深曲径幽。片湖明落日,孤嶂插青流。云绕山僧室,苔侵石佛头。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龙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泉池呈深潭状,不规则形。洞

位于孝里街道龙泉官庄村西。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水量颇丰,泉水自山西、南两面流入长5.7米、宽2米、深6米的石砌水池。池口棚盖,留有三个长方形取水孔,可同时供三人提水。龙泉寺建于唐初,遗址在村北,占地五六亩。当年龙泉寺内,钟、鼓二楼东西分立,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巍峨壮观。寺院内僧侣众多,香火兴盛。传说后来,因为寺里和尚对一个过路赶考举子起了歹心,等那举子高中之后,便奏请皇上,扒了龙泉寺。寺里的和尚和香客都转移到了灵岩寺。原比龙泉寺冷清的灵岩寺,香火从此兴盛起来。因此当地有“毁了龙泉,

位于百脉泉公园内,明水湖西南隅。为1965年形成的钻孔喷泉。泉池为石砌不规则形。龙泉水涌如柱,出水量很大,它是龙桥以南明水湖的主要水源。南北朝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八》中说:“百脉水出土(鼓)县城西,百脉俱出”。这里是玉带河的中段,过去河两岸泉眼很多,泉水从河岸的石隙中流出,湖底不断涌出串串气泡,实则是泉水上涌所致。现在湖面广阔,是1958年在挖明水湖时把原来河道加深加宽而成为今天的样子。龙泉出水量大,湖水荡漾,风光宜人,并能使游人乘舟游览,观景赏光,特别是到了隆冬寒天,湖里多数地

位于万德街道坡里庄龙居寺遗址。泉自山隙中流出,水流较大,水质清澈甘甜。泉池为石砌圆井形,井口直径1.1米,深2.5米,常年不涸,据传当年寺僧400余人均以此泉为饮用水源。龙居寺创建于元代,属“四大名刹”之一的灵岩寺的下院。此寺三面环山,山势像条俯卧的巨龙。龙居寺原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各殿内塑有泥像。现仅留有大佛殿,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前有明弘治、清乾隆年间《重修龙居寺碑》两通和千年银杏树一棵。寺南群山高崇逶迤,建有齐长城。

位于张夏街道西野老村。据当地人介绍,昔日石堰中有《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碑碣记载,唐李治皇帝当年自神谷石路骑马去泰山,途经此地,人马正饥渴时,李治御马脚踏处,忽然涌出两泉。因皇帝为“龙”,故名“龙马泉”。1965年,村民在龙马泉处建成直径30米、深3米的半石砌椭圆形泉水池。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为农业灌溉水源。水盛时,水从池口通道溢出,沿河而流,注入岳庄水库。

龙门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龙门村东龙门水库南侧水中,1958年建成水库后,泉眼便被淹没在水中,此泉水势旺盛,常年不干枯,供全村饮水及灌溉粮田,有古诗赞曰此泉:西望龙门海藏通,香泉一脉透齐东,桃花浪暖春三月,鲲化鹏程九万风。

位于章丘区文祖街道锦屏山文昌洞。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4摄氏度。泉呈井状,终年不涸,历史上可供“三月三庙会”2000余人饮用、洗浴。龙女泉周围环境奇秀无比,泉北有石龛,上刻“井泉龙王”四字。泉北有50多株千年古柏,堪称锦屏一绝;另有石碑、石洞、石牌坊、千年银杏等名胜。龙女泉被称为“青峰龙睛”“碧岭宝珠”。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经过。

643 644 645 646 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