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红岭村。泉池为水泥修筑,不规则形。泉呈渗流状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泉水水质甘甜爽口,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

位于柳埠街道马家沟村南。三泉泉池均为石砌圆井形,井口直径分别为0.9米、1.3米、0.8米。均常年不竭,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小新庄村东里许的石砌洞窟中。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泉洞建有拱门,匾额“漯水源”三字,原明代石刻。泉自洞壁岩隙流出,经洞口西流约20米汇入石坝拦截的大水池中。池水碧绿,水满漫溢。“漯水源”是章丘东巴漏河(下游称漯河)支流的源头。长年有水,附近有古柏尚存。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公交。

位于五龙潭公园内,月牙泉东南,西护城河西侧岸下。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泉池为不规则形,假山石驳岸,长23米,宽4.2米,深1.49米。

位于平阴县玫瑰镇翠屏山西坡,泉池结构为自然形态,渗流,季节性泉,主要用于农田灌溉。亦名夕阳泉,在翠屏山西南侧的山腰陡岩下。水从数处石隙中流出,蓄水成池,夕阳正好得以照射,发出灿烂的光辉,故名。盛水时节,水势颇大,池水外溢,漫流于石上。泉水从数处石隙中流出,汇入长1米、宽0.65米的石池中,四季不涸。夕阳映照,波光粼粼,故名。盛水时节,水势颇大,池水外溢,漫流于石上。泉池上方岩石上,镌有”落阳泉“和”石门槛“巨字。半砌垒长方池,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洼。泉水主要用途为景观。

位于兴隆街道钅广村佛峪大沟崖下。该泉因后面山体呈半圆形且直上直下,泉水自岩底流出而得名。传说唐末宋初,来自泰山的两个道姑在此采药时,发现岩底有鸟儿喝水,经挖掘,涌出汩汩泉水。两个道姑遂在此建庙定居,庙称“二姑庙”,泉曰“二姑泉”。今二姑庙已废,遗址处建有护林房。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常年不竭。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南侧。因簇簇水泡旋转上涌,其状如螺而得名。螺丝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流入西护城河。泉池为不规则形,假山石驳岸,深0.53米。泉边多植松竹,立有“鸢飞鱼跃”刻石。

位于长清县城,文昌街道南门里街25号居民家中。民国《长清县志》称做“履泉井”,并将其景誉为长清八景之“通衢名泉”,称:“南门大街中间迤西,有井号‘履泉’,沾润万家,虽亢旱之时,水亦滔滔不穷。”今泉池圆井形,水泥修筑,井口直径0.7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现泉井被弃用,井口被覆盖。

有庄就有水,井中泉水涌。传说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点化而成。看到当地乡民缺水,饮水困难,发慈悲之心,用手中的剑往岩石上一指,即刻出现了一个喷涌的泉子,人们便因此命名为吕祖泉。吕祖泉位于雪野水库北3千米,雪野吕祖泉村内,距离济南城区60千米、莱芜城区30千米,在吕祖泉生态文化旅游区之内。泉深1.5米,不管天气有多干旱,它常年涌水不止,而且泉水清冽甘美。吕祖泉水呈天然弱碱性,富含人体必需的32种健康元素,能平衡人体亚健康。

位于五峰山鹿泉峪中,五峰阁东南五六十米处的山崖下。泉旁岩石上镌有“鹿泉”二字。

鹿泉位于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石匣村南山腰,起源于济南市黄鹿泉村南山崖上,相传古时此地人烟稀少,林木茂密,常有黄鹿来此饮水,故而称之为鹿泉。古时称“栌泉”,后改名鹿泉,自改名来,未曾改变,沿用至今。鹿泉主泉在东,水自岩缝涌出,经一个浅方池,沿渠流入9米长的蓄水池,西泉自岩洞流出,汇入6米长石池,水盛时自池岸溢出,沿河漫流,泉周河渠纵横,石桥卧波,花果满坡,丛木笼荫。该泉类型为冷泉,出露形态为渗流,形状为方形,结构为石砌,长60厘米,宽60厘米,水势流向为季节泉,泉水利用情况是居民主要饮用水源,泉旁公

位于龙洞佛峪般若寺遗址,其上为隋唐摩崖石刻造像。泉自石壁渗出,如同漱玉,称“露华泉”。泉旁石壁刻有篆书泉名。又因泉水甘美如同乳香,称“乳肖泉”。露华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泉池呈不规则形,石砌,长1.1米,宽1米。过去,泉水流入佛殿僧厨,供寺内僧人饮用。临近泉池的崖壁上镌刻有“云殿泉厨”四字,何人书写无考。

卢井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磨盘峪村。泉分为两口,大口泉池为石砌方形,长0.66米,宽0.5米,深3.22米。小口泉池为石砌井形,直径0.6米,深0.2米。盛水时节泉水由小口泉池流入大口泉池。淡水时节,则由大口井流向小口井,两泉互通,相互照应,常年不枯,泉水清澈透凉,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位于彩石街道磨盘峪芦家村。由相距不远的两眼井泉组成。一眼长0.66米,宽0.5米;一眼口径0.6米。皆常年不涸,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

鹿跑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鹿跑泉村西北侧,青山绿树夹山寺有一处面积3400平方米的碧澄水面,水深约3米,山影树影倒映水中,宛然如画,鹿跑泉在西北角处的崖壁下,崖壁高4米,清澈的泉水自石壁下端缝隙中涌出,有的如珍珠滴落,有的水流成河,一年四季,长流不息。鹿跑泉之名原由来有两种传说,一种是传说命朝时此处山深林出,经常有野鹿出没,一日,一头野鹿从山上跑下来,口渴欲饮,但又找不到水,便在崖边草丛中用双足奋力刨蹬,不大一会儿,崖缝中便冒出一股清泉,人们称之为鹿跑泉。还有一种是,明代诗人晏壁认为泉水流淌的声音

位于五峰山街道北套村。泉池石砌方井形,边长0.7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是居民主要饮用水源。泉边有古树相伴。

位于玫瑰镇翠屏山东侧山腰处。属季节性泉。因泉池正对初升的太阳,故名。泉水源于月牙形的峭壁间,似龙须,故又名“龙须泉”。泉水自岩石缝隙渗出,积于自然形成的泉池。池西、北壁为自然山岩,东、南壁系人工石砌。泉池长12米,宽8米。池上方山崖刻“龙须泉”三字。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当地习称为“朝阳泉”。

龙眼泉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白雁泉村莲花池东。因地处白雁泉和拔剑泉称为龙的两只眼睛,这处泉水便被称为龙腋泉,但人口相传就成了龙眼泉。因南天观中有日月泉,后来道士为取“三光者,日月星”,便称此泉为天星泉。泉池半石砌长方池,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主要用作饮用水。现泉池边存有道观遗碑,道光年间所刻,载有道观的历史变迁和当时的人文风貌。

642 643 644 645 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