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洞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涝峪村东南大涝峪山腰处,有两处泉眼,一处泉眼建成蓄水池,供村民饮用,泉池为自然土石构造的不规则形状,泉深2.4米,水质甘甜,常年有水流入周围河道;一处依山势汇流成溪,流入水库,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5米,宽5米,泉深2.6米,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涸,常年有水汇入溪流流入水库。两泉都属冷泉,年均水温13摄氏度。

老玉河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玉河泉村。元朝于钦在《齐乘》一书罗列齐国大小名泉时,对该泉不惜笔墨,大加赞赏,称:“甘甜醇厚,清澈空灵……”该泉四季有水,从未干枯,现日流量300立方,雨季时八泉喷涌,大如磨盘,比趵突泉有过之而无不及。绕玉河泉村共有8处泉,即:老玉河泉、玉河泉、牛头泉、响呼噜泉、晴天泉、门口泉、院内泉、西老泉,泉水汇集成小河,像一条玉带般绕村一周,故此得名。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三王峪沟上游,双凤山下。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最高水位66毫米,最低水位56毫米。泉池长方形,水泥修筑。泉常年涌流,为周围村民饮用水源。

位于莱芜区和庄镇下佛羊村,泉水类型是裂隙下降泉,最高水位15米,最低水位5米,水质甘甜,水深2米,现今流水状况是常年有水,干旱时不能自流。“老泉”在村的西南十里地中,每当雨下透地时,地上冒出无数个小泉,纷纷扬扬,很是好看,“沿着石楼向西走100米,便来到“老泉”,在悬崖石壁下一拱形的石洞内,一大泉眼像煮沸了的水不断地冒着。泉水常年不断,清凉爽口,是优质的饮用水,泉旁还有一眼老井。

老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秦口峪村。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载:秦口峪之东山有泉曰“清历”,其上有泉曰“老泉”,出山腰间,水入锦绣川。泉池为水泥板棚盖青石砌垒长方形,长4米,宽2.65米,泉深0.26米。池内老泉泉眼如碗口,常年喷涌。泉水质甘甜可口,主要用于居民饮用。雨季,泉水注满水池,池水流入泉下小河内。老泉周围环境幽雅,空气清馨,山峦叠嶂。村子依泉而就,依水而存。清代谢阡游此诗云:峪口泉流清露沙,清泉小围一亭斜,篱门虚掩绳床净,罂杰盈欲放花。

老泉位于历城区仲宫街道东崖村东山腰处。水沿岩缝多处滴流,汇入一个半石砌长方池中(长0.7米,宽0.4米,深0.1米),泉池通过管道引入下方较大蓄水池中,利用自然压力供村民饮用。该泉水质清澈优良,富含多种矿物质。因常饮该泉,村内长寿老人较多。相传,宋朝时,苏洵埋葬于老泉。这个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当地人说月明之夜,可见一白发俊雅老翁倚坐在堤防之上,有人走近时,老翁则消失于水中…因为那片地方的名称,苏洵通常亦称为苏老泉。

老井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南泉村河南崖。泉池为井形,石砌,直径0.6米,深1.2米。泉水甘甜清冽,常年不竭,积水成井,为东西相距约7米的两眼历史悠久的泉井。周围山环水绕,绿柳笼荫。水自井壁石隙流入河中,北流入狼猫山水库。

位于彩石街道南泉村河南崖。为东西相距约7米的两眼历史悠久的泉井,水清洌。周围山环水绕,绿柳笼荫。水自井壁石隙流入河中,北流入狼猫山水库。

位于龙洞风景区入口老君崖下。别名老君井,朗公井。相传道教祖师太上老君常取此水炼丹,故名“老君井”。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均称为“朗公井”。水井久旱不涸,水质甘美。泉池井形,石砌,直径1.5米,竖井7米,是附近居民主要饮用水源。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东北,卧牛泉西北。即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所载之金线泉。因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宋、元、明、清均可见金线,后水势减弱,金线消失。1956年辟建趵突泉公园时,在原金线泉东南侧约20米处一石砌泉池中(即今址),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便将这处泉池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浙江吴兴人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石刻由原金线泉移至今址泉池东壁上,从此,原金线泉冠以“老”字,称“老金线泉”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矿井村内。类型为冷泉。泉池圆井形,石砌,井口直径0.8米,泉水常年渗流,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

在槐荫区腊山。泉在天然洞穴内,深不可测,水质甘美。2005年《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附件一《济南市名泉名录》收录。同年因房地产开发被填埋。

位于灵岩寺风景区,朗公石东南十八亩地北。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均载。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

位于万德街道坡里庄龙居寺西北老鸹岭。泉水自岩缝流出,常年不竭。

位于龙洞风景区,白龙泉北200米处。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积水成洼,用于灌溉农田。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赵家岭村北双凤山顶。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最高水位3600毫米,最低水位2300毫米。泉水自灰岩夹层渗出,雨季水量较大,旱季水量甚微。泉池石砌圆井形,为农田灌溉水源。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停靠点。

位于柳埠街道涝洼村东,黄尖山前。泉水从石缝流出,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有水,流入锦阳川。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载有苦梨泉,称“在黑牛寨前黄尖下,流经罗伽峪,入云河”。云河,即锦绣川。1997年版《济南市志》以此泉在黄尖山下,视之为“苦梨泉”,但与旧志所载苦梨泉流经不合。今泉池在一居民别墅院内。泉水自崖缝渗流而出,经石雕龙头口中落入石栏围绕的方形小池,而后流经较大的蓄水池,再汇入更大的蓄水池。蓄水池顶用混凝土板封盖,接水管通往村民家中,为村民饮用水。近年在泉旁石壁上镶嵌多方题刻,泉周花木扶疏,景

相传昔日有一穷人讨饭至此,又饥又渴,哭而出泉,故名哭泉。哭泉位于历城区仁里村三四百米。泉深0.8米,属冷泉,年均水温13摄氏度以上,水质甘甜可口,常年不竭积水成池。现为方便,村民在泉旁修筑了一小塘坝,塘坝为石砌长方形,长2.1米,宽1.4米,可资灌溉。盛水季节,池中水满,向南流入锦绣川。

646 647 648 649 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