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清区灵岩寺千佛殿东侧岩壁下。亦名锡杖泉。清康熙《灵岩志》载:“世传为佛图澄锡杖卓出者,故名。流三四步,入大石池内,合寺皆汲于此,名曰‘镜池’,亦曰‘功德池’。”清道光《长清县志》载:“僧法定开创灵岩,苦近庵乏水,乃谋于佛图澄。澄曰:‘何地无水!’至一处,曰:‘此下有甘泉。’以九环锡杖卓之,得泉甘洌,遂名。”今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水自岩壁下一洞穴涌出,汇入深1米的水泥砌就的不规则泉池中。卓锡泉是“灵岩八景”之一——“五步三泉”中的一泉。另外两泉是双鹤泉和白鹤泉。与白鹤、双鹤相比,卓锡泉水势最

位于历下区芙蓉街94号院内,为金代《名泉碑》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收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属珍珠泉泉群。民国十三年(1924)《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曰殊(朱)砂,曰胭脂,以其色也。”泉池长方形,由块石砌垒。盛水季节水清而盛,注入王府池中。1994年被覆盖于水泥地下。

朱砂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槲树湾公园东北方。泉池长方形,由块石砌垒,盛水季节水清,注入王府池中,水质甘甜清冽,且直接饮用,泉水水势旺盛,长年喷涌。

猪拱泉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彩石街道虎门村北,北巨野河东岸。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大将秦琼、尉迟恭征讨王世充,路经此处时值六月,大军人困马乏,口渴难当,便令军土解鞍小憩,寻找水源。唐太宗席地而坐,闭目养神,渐入梦境。少许闻鼓声大作,战马嘶鸣,疑敌兵将至,惊醒后方知不远处有一猪一鸡,天热觅水斗法,一拱一刨,叫声不止,近前一看,有二泉始涌,由浊变清。原来此处东山有猪、西山有鸡,因尉迟恭躁渴难耐,一时性起,挥鞭击山,惊动了猪、鸡二神,二位神灵知天子有难,故前来救驾。唐太宗自知天意,曰:“猪首攻,鸡尾攻”。即金

古称“猪拱泉”。该泉位于文祖街道朱公泉村。泉水自岩石缝隙流出,入泉下池塘。正常年池塘四季有水,大旱之年则水量甚微。泉的西边有“问童子处”石刻,建立年代不详。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向一孩童问路。

位于万德街道朱家泉村。泉池井形,乱石砌壁,长1.5米,宽1.2米。水质清澈,久旱不涸。泉水自井东壁石隙流出,溢而形成小溪,流入附近小河。

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岁次辛丑初秋。井口处,石砌拱形,内墙有碑志,朱士豸撰写。昔日,泉水涌流,草木蕃盛,百鸟争鸣;山峰奇秀,云雾飞渡。朱家峪泉位于历城区仲宫街道稻池村南2千米朱家峪尽头山崖下。海拔277米。水自岩缝流入3米见方的石砌池中。常年有水,用于农田灌溉。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中白秋村西河道岸边。类型为冷泉,年均气温3摄氏度。泉池石砌方形。正常年泉水不断,为村民饮用水源。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公交路线。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小泉村。类型为冷泉、渗流,年均水温3摄氏度。泉池石砌不规则形。泉水常年不竭,为农田灌溉水源。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停靠点。

位于章丘区明水街道眼明泉大桥南20米处。为1954年形成的钻孔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类型为冷泉。最高水位484毫米,最低水位484毫米。泉池呈不规则形,假山石驳岸。此泉原为一钻孔喷泉,修建眼明泉大桥时拔出井管,现今仍见串串水珠涌出。附近有眼明泉公园公交站(章丘6路、9路)。

位于县西巷2号院内。东墙嵌有中央泉石刻“泉名中央,载在县志,乃古迹也。”该泉是由院主人舒卿氏黄士泰于宣统三年(1911)发现泉眼时命名,意指泉水位于庭院的中心位置。泉东墙嵌石题额“中央泉,宣统三年立”。后泉池经改造,泉水喷涌不竭,泉名一直沿用。2002年在旧城改造中被填埋。泉呈井形,直径0.5米,深2米。

忠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中泉村东南峪。泉池为水泥构造的长方形,长4.96米,宽1.13米。泉深1.2米,呈渗流状,常年不涸积水成池。泉水清澈透凉加有丝丝甜味,是这里居民们主要饮用水源。关于此泉也有一个传说,相传隋末唐初,李世民带兵东征,途径历城郭店一带,中敌埋伏,唐军大败,大将马三保、段志贤相继阵亡,李世民急收残部向东南部山深林密处败退。大军奔逃半月,自是人困马乏,当时正值六月天气,更是口渴难忍,行至现中泉村境内,人马纷纷倒地,渴死无数,后面杀声震天,眼看追兵将至,李世民万念俱焚,不由仰天长叹:“

周家峪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周家峪村。泉池为石砌圆井形,井口直径1.2米,深0.8米。泉水甘甜可口,常年不竭,积水成井,为村民主要引用水源。

位于王府池子街6号院,别名知鱼池泉,金《名泉碑》收录。《齐乘》称在“灰泉东南”。明《七十二泉诗》有“知鱼池泉”诗,原在德王府,后消失。明《历乘》载“有其名而莫辨起址”。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载李图《知鱼泉》诗曰:“旧闻开府邸,中有知鱼泉。不见众生处,赤过百年。”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珍珠泉东北”。20世纪50年代初,居住在6号院内的蔡姓居民将其重新修复。1967年《济南市泉水调查统计表》载:“知鱼泉地址:魏家胡同8号(即今王府池子街6号),井形有水。”知鱼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

智公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智公泉村。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4.8米,宽1.4米,泉深1米。泉水水质甘甜,常年不竭,积水成池,为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池旁立有“智公泉”泉碑。因传说智公高僧常饮用此水而得名。被列入明代《七十二泉诗》。智公泉由相距较远的南北两泉组成。泉池均为料石砌垒的长方形水池。智公泉分为两泉,南泉与北泉。

位于西营街道智公泉村北,因传说智公高僧常饮用此水而得名。明《七十二泉诗》收录,称“朱公泉”。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朱公泉,在黑牛寨前。”地址与今智公泉合,盖因谐音,将“朱公泉”衍称为“智公泉”。据该村居民称,此泉还曾叫做“济公泉”,泉名之演变由此可见。智公泉由相距较远的南北两泉组成。两泉池均呈长方形,水泥修筑,常年有水,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南池长4.8米,宽1.4米,泉水出露形态为线状水流,水质清澈,安装水泵,供村民取水用。北池长12米,宽3.6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水流,池旁立有“智公泉”泉

位于院前街1号大院内,清巡抚院署大堂西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2004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以平地涌泉,水泡升腾,如泻万斛珍珠而得名。又因城东南护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故又名北珍珠泉。清代王昶《珍珠泉记》云:“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泉水经年不涸,由玉带河北流入濯缨湖,经百花洲注入大明湖。附近还有濋泉、溪亭泉、散水泉、朱砂泉、腾蛟泉等多处泉水,依此泉称之为珍珠泉泉群。清朝年检康熙、乾隆南巡途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石匣村西南。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最高水位130毫米,最低水位90毫米。泉池石砌长方形,长1.5米,宽0.64米,为村民饮用水源。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公交路线。

618 619 620 621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