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村西有一栓牛桩,村东有个石牛,故名为牛岗。因原驻地为牛岗,故得名牛岗乡。

东晋至五代时为义安郡(今广东潮州)的绥安县所辖,故名。

意即该地有个大池塘,且在高山顶上,蔚为壮观。

境内有酿溪,初名穣溪,古以川为河,亦称酿河。后讹称然河。因然、阳音近,又易名阳河。1980年根据此地气候日逐暖和的特征更名为阳和,乡由此定名。

彝语,原名昔寨,昔指树林,寨指茂密,意为森林茂密的地方,汉字记为西泽。故名。

国安,以“国泰民安”之意取名。

因亚运村设在辖域内,故名。

取“盛世太平”之意。寓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龚”指姓氏,“场”指商业贸易集散地,“镇”指行政区域名称。

因与马湖乡交界处之五指坡有一垭口林木葱郁,名箐口,故名。

考大因碑记,大因村始于唐代。北宋年间,徐水一代为宋辽分界,该地战事频繁,村毁人迁。明永乐年间,移山西之民充实畿辅,渐成村落后取名大殷,后演变为大因。因镇政府驻地大因得名大因镇。

禾甸,原白语称“鹅賧”,“鹅”为山坡脚,“賧”为坝子,意为小山坡脚的坝子。明代称“萂甸”,民间称“我甸”,清光绪年间改称“禾甸”。

据《名胜记》载:“綦江发源贵州夜郎,水呈苍帛色,故名綦”。“綦”字最初的意义是丝绸,引申出青黑色、赤黑色、苍帛色等意义。

“温泉”是泉水的一种,严格意义说,是从地下自然涌出的有一定温度的地下水。“镇”指乡级行政区,由县管辖的基层行政单位。

虢王:根据《史记.秦本纪》载,西周初年武王将其叔周公仲(文王弟)分于虢(今宝鸡市陈仓区)称西虢,武王东迁洛阳后,西虢随之迁河南省陕县东南,留岐者居今凤翔县虢王镇,为小虢,故名虢王;镇:乡级行政区。

1970年,仁寿县以该区域山谷中的小湖泊“黑龙潭”为基础,在当地动工修建黑龙潭水库,于1985年竣工,镇以此为名。

周,今东明属卫国地。秦,“始皇帝东游,至户牖乡,雾霾四塞,不能进,故名其地为东昏。”按东明今境,秦时还应有冤句,济阳县地。汉,设东昏县(前140)属兖州陈留郡。莽改东昏曰东明,是为东明县名之由来。

“河北”作为地域名称,春秋末及战国初期就已出现。《尔雅·释丘》载:“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当时黄河从今河北省南部的大名县、馆陶县向东北流至沧州市以东注入渤海,“河北”即指黄河以北广大地域,包括现今河北省的大部地区。唐贞观元年(627),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设置河北道,是“河北”作为政区名称之始。因省境地处黄河之北而得名。

533 534 535 536 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