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邻近原玉川镇(今蓝田街道)而得名。

乡人民政府驻半坡,故名。半坡,村居山坡中段,故而得名。

明代此处居古驿道,称龙泉铺,后称龙泉镇。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古镇被洪水淹没冲毁,仅龙泉寺前的老槐树得以幸存,后易名为独树。

由辖区内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名山青城山而得名。

明朝中期时 ,因地势低洼 ,居民多种穇子养牛,故名穇牛场,一名参游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称大场。因辖域内大场得名大场镇。

泗泾镇相传因通波泾、外婆泾、洞泾、张泾四水汇集于此,故名。

因山脉地形而得名,境内多有大沟小岔的分岐之处,故称小岔。

清末在张村外兴集,相对崔集而言是新集,故名。

寓意位于城东、生活安定。

清末民初有杨、冯、杜等5户人家,为种地从老龙河引出一条水渠,人称“五家渠”。

1953年5月设立和平乡。因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结束,人们希望长期保持和平的发展环境,故而命名。

元朝末年,为镇压起义,朝廷在此驻军,建立营寨,按方位分为三个营寨,名为东大营、西大营、中大营,后因镇政府驻中大营村,取历史驻军营寨之意,故得名大营镇。

因位于濩泽河之北,地处太岳山之南为阳,境内有古阳阿城,故名阳城。

因辖区过去以农业生产为主,农田灌溉多用水车提水,故名。

因鄞东水系的中塘河流经街道北端,以此河命名,故名。

相传唐代一姜姓山民大孝,以其口头禅“扶老欢笑”,所居之山被当地山民称呼为扶欢山(今寨子山,距离扶欢场约1公里)。因扶欢驻地位于山间平坝,故名扶欢坝。唐贞观十六年(642)设溱州,再设县时,取扶欢得县名,后几经调整仍沿用扶欢名至今。

因取安定边界、收复远方失地之意,故得名定远县。

以五家渠市道路名称及管辖范围划分,因位于军垦路而得名,军垦:传承纪念兵团军垦文化。

528 529 530 531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