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

名称

阳城县

拼音

Yángché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西省

所在城市

晋城市

所在区县

阳城县

名称含义

因位于濩泽河之北,地处太岳山之南为阳,境内有古阳阿城,故名阳城。

名称起源

地名来源有三:一、居濩泽河之北;二、处太岳山之南;三、因境内有古阳阿城,故名。唐天宝元年(742),改濩泽县为阳城县。

名称历史

阳城古称“濩泽”。古籍中有“舜耕历山,陶于河滨,渔于濩泽”的记载。相传商汤祷雨桑林,即在阳城县境。秦置濩泽县、阳阿县,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濩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为濩泽县、阳阿县,分属司州河东郡和并州上党郡。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废阳阿县,濩泽县属平阳郡。北魏兴安二年(453年),濩泽县移治今县城。和平五年(464年),属建兴郡。孝昌元年(525年),析濩泽县为濩泽、西濩泽两县,西濩泽县治在今次营镇泽城村,属泰宁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泰宁郡,西濩泽县废入濩泽县,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安平郡,改建州为泽州,濩泽县属之。贞观元年(627年),泽州移治阳城,濩泽仍属之。天宝元年(742年),改泽州为高平郡,改濩泽县为阳城县。以境内有古阳阿城而命名。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阳城县属河东路泽州。金元光二年(1223年),设节镇军,以军辖州,升阳城为勣州,属忠昌军。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勣州复为阳城县,属泽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属泽州府。1914年,废府州制,后属冀宁道。1937年,属山西省第五行政区。1942年初,成立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豫区。7月,将阳城分为两县,即阳城(南)县和阳北县,同时将阳城沁河以东、晋(城)韩(城)公路以北地区划归晋(城)北县,以南划归晋(城)南县(晋沁县),统属晋豫区。1945年4月13日,恢复阳城县建制。1946年1月至1949年8月,太岳区党政军首脑机关驻阳城县城。1949年9月,属长治专区。1954年7月,属晋东南专区。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治所在阳城县城。1960年1月,阳城县、沁水县分治。1985年5月,属晋城市至今。

阳城县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