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古为原始森林地带,汉王朝西征军至此,辟林为寨而驻营,叫围营。之后一韦姓猎人定居于此,故名韦家营,又因为是乡级行政区域,故而命名韦营乡。

乡政府驻晏河,明代晏姓临河而居,取河名晏家河,简称晏河,集以河名,乡以集名。

“苏米图”系蒙古语,含义为有庙的地方。

处于白河源头,故名。

因位于公溪河畔,溪水较深,自古有人在此设船摆渡,故称“深渡”。

因地处溧阳县城,故名。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为征服高勾丽,修筑的土城,故名。

“武”指东汉大将黄祖曾在此演兵习武,“湖”为湖泊。“街道”为乡级行政区域。

因境内有温泉,俗称“汤”;村民建汤池后建居于汤池的前端,故名。

清代中期,因柳、姜两姓族人,合资修了一条石板长街而更名为“柳姜场”。因“江”“姜”同音,定名“柳江”。柳江镇政府驻地柳江场,镇借以为名。

“宋农”为土家语,“宋”是“喂养”或“出产”的意思,“农”是“鱼”的意思,古籍多记为“耸侬”,就是出产鱼的地方。因政府驻地设宋农,故名。

林城地名由来久远,宋谈钥著嘉泰《吴兴志》作“临城”,清嘉庆《长兴县志·古迹》记:“春秋时,吴在此筑有二城,以两城相依,称东、西临城”,后讹成林城,镇以古地名林城命名。

传宋代前即有张姓居此,以姓氏得名。

因位于静宁、会宁地区的交界处,由于地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亦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重要节点。

1800年7月,清政府在伊通河东岸,距离长春堡5千米的地方设置了长春历史上第一个行政机构——长春厅。一般认为,长春市的名字是沿用了长春堡这一村落的名字,早在长春厅设置前,长春堡这个地名,就在当时的一些官方文书中经常提及。例如,郭尔罗斯辅国公向朝廷奏报被开垦的区域时,用“长春堡地方”5个字做开垦地域的代用词;清政府委任长春厅首任巡检的文书,就直书“今授吉林长春堡巡检……”,说明长春之名直接源于长春堡地名。长春堡位于当时伊通边门之西北,距柳条边墙约5千米,始建于乾隆末年,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

镇人民政府驻地因辖区内有金河流经,故名。

依屯中谢姓秀才改今名。

清乾隆时,此地上方通至青鱼沱,下通至荔枝滩得名通滩。

469 470 471 472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