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场:指辖区内的郑场村(原为郑场大队);镇:指乡级行政区划单位。

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定村名新庄,后村落渐大,此村分为东、西两庄,遂改为东、西辛庄。因乡人民政府驻地西辛庄,取“辛庄”得名。

“东山”指东山头。“街道”:行政区域。

因辖区街的背面文昌崀形似老式农具犁头咀之状,故名。

紫云,寓祥瑞的“紫气东来”之意命名。

因处于草海北岸,故而得名。

意为镇政府驻地位于一个大池塘旁边。

据查,在清朝康熙年间,傅氏由口里迁居此地,以开店为业,后有尹、夏、郎姓迁此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因傅姓在此地始居,又以开店为业,由此得名“付家店”。因乡政府驻付家店而得名。

传河边生存着一种叫“淮”的短尾鸟,“淮水”就因此而得名,后又被称为淮河。

忠堡:“钟堡”,集镇南有一山堡,形如扑地钟;镇:行政区划单位。

地处泰和县东南部,境内群山环抱,丘谷纵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因原中龙乡驻地中龙村得名。

翟氏建村。

境内因南有发源于发音村白岩脚的木来河,流经木来铺之王家坝、申家寨、谢家寨,西有双华河于黄家桥汇入,故名岔河。

据传,这一带是宋金交兵之地,曲周有老营,老营周围二十余里,全是营、寨、堡,该处为老营西边的一个小堡,故名小西堡村。因宋代古地名“小西堡”得名,故为小西堡乡。

南宋淳熙三年(1176),杨氏第十二代统治者杨轸将其治所从白锦堡迁于穆家川(今老城),建立官衙,修筑城墙,为遵义建城之始。清代在老城东门之外隔湘江河建立新城,固有新、老城之称,故名老城。

相传清代时,这一带丘陵台地草木丛生,有成群白鹤筑巢栖息,故名。

“巴丹吉林镇”系蒙古语”巴丹“是由”巴岱“演变而来,“巴丹”为人名,“吉林”意为“六十”。

根据地理位置和镇区范围,取赛村的“赛”和“岐头山”的“岐”首字而得名。

468 469 470 471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