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疏勒河下游渔泽之地,当地人将有草有水滩涂之地称为“湖”,又因地处安西县西部,故取名为西湖。

因区政府驻地在铁山而得名。因清康熙年间,有几户人家到此地采矿炼铁,铁渣堆积如山,又因此地临海,故名铁山港。

因清末民国初期,建设滇越铁路,在三家寨设火车站,火车站有洋人赶集,而称洋人街,后演变成羊街,因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得名羊街乡。乡人民政府驻羊街古城,故名。

因处于滏阳河和支漳河环绕之中而得名“河庄”,按其位置分别叫西河庄、北河庄、南河庄。因乡政府驻西河庄得名西河庄乡。

(一) 相传在当地有一河,两边住着姓杨的人和姓黄的人,两姓经常吵闹打架,经常为一些小事儿争吵,后来县老太爷要为该处取名字了,俩姓族长均不认可对方取的名字。县老太爷犯难了,只好从本地方两家姓氏合并取一字,名为黄杨,俩姓这才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俩姓居民也越来越融洽。因行政区划建立黄杨镇至今。(二)又因此处物产黄杨树,而得名。

因曾为上龙土司驻地得名。

“河西”因位于贵德县西河以西而得名。

“南湖”系黄州古城南部的一片湖区。清代黄冈网县划分为108个小区时,将这片湖区所在的行政区划定名为“南湖区”。因本地域历来称“南湖”此街道名为“南湖街道”。

原名会龙,因数溪汇合于此,取“龙游于水”之意。1981年,取龙凤呈祥之意,更名“祥龙”。

相传,夏朝时期时逢吕梁未凿,河处孟门之上,大溢(《吕氏春秋》)。大禹受命治水,始于冀州(今太原),走娄烦、过方山,翻汉高山跨进临县,不辞辛苦为黎民畅通沟水。后沿沟进湫川,经碛口,顺河达孟门。一路走来一路治水,“凿蛟龙壁,河水南出孟门山”。为让后人永远记住大禹为人民造福的丰功伟绩,故名大禹乡。

明清漳州府志,龙溪县志均有记载龙溪古城西护城沟上有座“西清桥”,水流而出西闸,简称“西桥”,是地片名。明嘉靖甲午年间的《龙溪县志》也载有西桥街名。因此组建街道时以该地片名冠名。

白市场古名慧龙城,宋改龙城镇,清代集市兴旺,因境内盛产大米(俗称白米)上市早、米质好,交易巿场兴旺,取米色为特征更名为白巿场,故名。

因其炎刘集始建于以火德王的刘氏汉朝,汉朝有时又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又被称为“炎刘”,汉亡后,后人为了纪念此地是汉王的封地,在此修建了“刘帝庙”,并将此地称作炎刘庙,且镇政府驻地于此,故得名。

因驻地而得名。唐显庆年间(656-660),荣姓54代泰公自浙江会稽县举家迁入此地辟村定居,逐渐繁衍成族,建村于栗树成林之上首,故名“上栗”。县政府驻地上栗镇。

“那仁宝拉格”系蒙古语,“那仁”意为“太阳”,“宝拉格”意为“泉”,合意为“向阳泉”。故得名。“苏木”系蒙古语行政区划通名,相当于乡一级。

相传薛姓在此居住最早,名为薛家村,明洪武三(公元1370)年设立集镇,称薛家镇,简称薛镇。

该地名以驻地大畈而得名。

思阳,壮语Swhyangz,壮语译音释义,”思“即思山之意,”阳“即向阳一面之意。

467 468 469 470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