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兴场时,因其地盛产红枣,兼种桑树,故名。

原名升罗岭,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置通秦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为通秦县治,元代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废,1913年后形成自然集镇简称通镇。

永和自宋代始开埠,清代易名为“永和”,其寓意为“永结和好”。

镇驻地在南黄村,以驻地命名。

始建于隋朝的凤里庵,系石狮首座佛教道场,庵门口安放一对雕工古朴而神态威严的石狮雕像。庵门前有一条沿海地区通往内地的官道,乡民往来,络绎不绝。有时相约碰面,时常以凤里庵前的“石狮仔”为标志,慢慢地“石狮”逐渐演变为地名。

因境内大则寺得名,“大则”系藏语译音,意即老虎玩耍之地。

因境内西部有凤山,其形似凤凰展翅,取“有凤来仪”之意,故而得名。

相传,西汉时此地树木成林,王莽篡位,刘秀曾在此避难,后得名藏王林。明永乐六年(1408),武安留从青州毕二庄迁来,以酿糖为业,又更名糖林,后写为唐林。因镇政府驻地为唐林,故得名唐林镇。

黄河从刘家峡大坝蜿蜒向西,在牛鼻子拐前以“S”形穿过,形似太极,故峡谷两侧川地被命名为太极川。

寓意人民生活富裕,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指此地遭遇特大洪水后新建一处市场。

此地原有一大港沟,为溪流与大海交汇处,上架一桥。清朝末期,王姓村民迁此,建居于此桥之东,故名东沟桥,简称东桥。

明朝末年始有此村,村人集资雕一石狮而得名,后因在附近河东又建一同名村,故此为西狮子沟。因乡政府驻西狮子沟得名狮子沟乡。

取辽河之名,源远流长。

因潢河纵穿县境,故名。

浒坑镇,位于山坑中的水边,“浒”,《诗经·尔雅·释丘》: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坑”,山坑。

境北有五山峰如五指,称五指峰。

由原属喜德县李子乡的四合大队的演变得名。

457 458 459 460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