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镇虏堡,即镇守关隘,永绝虏患之意。后更名为正路,即光明正大之路,故名正路镇。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阳和卫。清初改阳和卫为阳高卫,取阳和卫、高山卫两卫首字为名。

因场镇昔有莲花池,得名莲池场。置政区时,驻地设在莲池场,便沿用其名。

因以前有雷姓和贡姓两大家族,故命名为雷贡集,后因雷姓有人为官,故得名雷官集。

井坪村坐落土丘上,且四周较平坦而得名。

“桐梓驿”其名之由来始于桐树和梓树,置县时,因桐梓驿(今新站)位于境内,遂以此为县名。

驻老城街,故名。

镇北黄泥江两岸高山对峙,俨如大门,故名山门。

青原为清,为永避水灾,取四季长青之意改“清”为“青”。

以“九保和睦相处”之意,取名九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七〇团为兵团农牧团场统编番号。团部驻地红星岗。

“市”指集市、街市,“山”指山坡;该地名的含义为村庄村房依山而建并有集市,故名“市山”。

因地处城市西部,故名西城街道。

据清嘉庆《直隶邛州志》载,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南征时曾驻师屯兵于此。后人立庙镌像祀之。清乾隆年间,又经邑人马登甲、李秀梅、李秀林等人出资扩建而取名孔明庙,又叫武侯庙。

因有长纤塘、三店塘流至隆兴桥之东,呈荷叶形汇头,汇头处渐形成集镇,古称塘汇。街道以塘汇冠名,故称塘汇街道。

元代至正年间,此地建大悲寺一座,因村在寺正北,所以称为北正村。因乡政府驻地北正村,故得名北正乡。

此地盛产野生八角,因镇政府驻地八角村,故而得名。

该村建于明朝初期,是屯兵之地,曾得名前营、后营。后因该村土地肥沃,便于耕作,人寿年丰,人们取共同幸福之义,定名为诸福屯,后讹为朱夫屯。为恢复原意,1981年复为诸福屯。2011年改为诸福屯社区。诸福屯街道因驻地在诸福屯社区而得名。

382 383 384 385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