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驻地屯西北有一红褐色石头砬子而得名。

因“其邑广大”,故名。大,指面积较大;邑,指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

为济水发源地,《元和郡县志》“以济水所出,因名”。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

因东辽河发源于境内,故而得名。

因乡政府驻地位于清澈如镜的小溪旁而得名。“朗”指清澈,“溪”指河流。

因位置而得名。明成化十二年(1476),析嵩县东四保十二里和汝州西南隅置伊阳县。后因与宜阳县之“宜”谐音。于1959年,以县城在北汝河北岸,改称汝阳县。

龙形市:指原古寺庙龙形寺庙。

原场头有岩石形似蛤蟆,兴场时称蛤蟆场。后因方言俗称蛤蟆为“蜞蚂”,后以谐音改称骑马场。

寓共同安居乐业,故名。

古时,本地有一高姓善人为解决人们出行难问题,出资修建一座石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姓人士,将这座桥取名高桥。因桥而得名。

因政府所在地的四个村联东村、联西村、联南村、联建村(今联合村),分别位于集镇中心的东西南北方位,为联合各村,取名联合乡, 寓联合、团结之意,即联心合力,开拓进取。2017年改镇。

皂市镇原名为皂角市镇,其由来有两种说法:一为1760年前本地渫水河南岸有两株参天的高大皂角树,此地以树为名;二为在南宋时期此地为下南溪坪,为土家族聚居的边远地区,下南溪坪位于石门县当时有“三关十八隘”之险关的第二道关口处,地理位置十分紧要,被土家族人看作要地,而称“关卡”,在土家语中“皂角”就是“关卡”的意思,因故得此名。

双碑原名“范解铺”,系唐宋以来南达顺德北接大宁铺的重要驿站;清道光间,人们为纪念元、明代的两个县官(元至正间和县尹、明嘉靖间冀县尹),在村中十字街树起两幢纪念大碑,遂更村名为双碑。因乡政府驻地双碑村得名双碑乡。

据查:此处原为官府屯田之地。明永乐年间(1403--1424),官府派十二军户在此定居,故得村名军屯。因镇人民政府驻地军屯村得名。

旧名古鱼肚,后因渔民设为渡口,得名渔渡。

“下拖”,藏语意为“鸟坝”,因常有飞鸟停留,故名。

因境域有古迹珠晖塔而得名。

山西刘姓人来此定居,并设集市,得名刘集,镇因此得名。

380 381 382 383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