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地仁庄村,相传,明嘉靖年间林姓由聪林迁居此地,以当地三港合流形成“人”字得名人庄,清朝时以方言谐音改雅称仁庄。

因其乡政府驻地位于金竹头,金川为金竹头雅名,故得名。

河道名称浪加水河

以山清水秀而得名青山沟。

“霍尔奇”系满语,意为“山环水绕”,故得名。

意即1此处原是一座芭茅小山,中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巷道,2张明立迁居来居住而来。

据旧县志记载,卧龙山因其山腰有飞振天池,甚为幽险,俗称卧龙洞,故取名为卧龙山,卧龙山街道因街道政府驻地靠卧龙山而得名。

一说因“异派之水而成潭”,故称派潭。另说:相传因古代盛产木材,结成木排通过河潭销往外地,取“放排于水潭”之意,取名“排潭”,后谐音成“派潭”。

该地是古代顺宁府西南部的军事要冲,曾筑有兵营盘踞于此,驻军防守,故而得名营盘镇。

宋时,在此置驿站,称霩巨(繁体字)。经过千余年,周围浅海泥沙上涨成涂,终为陆域,居民日趋稠密,后城名简化为郭巨,沿称至今。有通衢,四通八达之意。唐初,郭巨西面还是一片浅海,宋时在此设驿站,称霩巨(繁体字)。明洪武十九年(1386)十一月为防御倭寇,派兵驻防,改为守御千户所。次年信国公汤和监筑千户所城。城周长488丈,高1.9丈,基阔1丈,辟有清波、崇秀、安吉三道城门。东面为水门,后堵塞。各门上筑楼,外有城河吊桥,并环建月城。有雉堞920垛,警铺13所,敌楼9座。当时驻有正副千户、镇抚、百户等官员

恰尔巴格,维吾尔语,意为四方庄园。

据镇志记载,店集古称“柘树店”。传说这里曾生长有大柘树并有人在这里开设小店而有“柘树店”一名,后来聚集居住做生意的人多了,逐渐由“柘树店”改称为了“店集”。

相传,西汉末年王郎军与刘秀军交战于此,杀声四起,金鼓动天,旌旗猎猎,黄尘滚滚,故建村时取名“阵上”,明时演化为郑章。因镇政府驻郑章村得名郑章镇。

取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需要奋斗进取之意。

因境内旧潍县城而得名。潍城区以旧潍县城得名。

因南临幸福水库而命名,“幸福”寓意美好。

乡政府驻瓦马村,为彝族白族聚居地,故名。此地得名于原街子建在两个龙洞之间,取名“双龙街”。因当时赶集人经常打架斗殴,后刚好一位地理先生路过说,此街在这里不好,此街应该往下赶集。改变赶集方向后,双龙街对面的瓦西山有一座白岩子像一匹奔腾的骏马往东北而去,故而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十九日,改名为“瓦马街”,故名。

据传:因位于伊河、洛河汇流处。昔日常遭水灾,为避免水患起见,曾名“双龙镇”,后来取山上有丘为“岳”,为难淹此滩之意,故称。

376 377 378 379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