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

名称

阳山县

拼音

Yángshān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广东省

所在城市

清远市

所在区县

阳山县

名称含义

阳山县名,历来有几种说法:1.因阳山关得名。阳山关即湟溪关,秦置。在今广东阳山县东北12里铜罗寨岭,正当骑田岭路。2.因县内有阳岩山,日出先照,故名。县城西有阳岩山,又名丫髻山。3.因阳山岗得名。连岗,又名阳山岗。

名称起源

西汉吕后七年(前181),分长沙内史,设桂阳郡,置阳山县。

名称历史

西汉吕后七年(前181),分长沙内史南部设桂阳郡,置阳山县。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孙权取桂阳郡地,遂属孙权。建安二十五年(220),入含洭县。吴甘露元年(265),析桂阳郡置始兴郡,仍属荆州,以含洭县之桃乡置阳山县,属始兴郡。晋太康元年(280),始兴郡隶属广州。永嘉元年(307),改隶属湘州。咸和三年(328),又改为隶属荆州。南朝宋时,阳山县皆随郡改属,曾隶属广州始兴郡、湘州始兴郡、湘州宋安郡、湘州广兴郡、湘州始兴郡。梁武帝天监六年(507),置阳山郡、梁乐郡(今县境南部,治所失考),属衡州(治所在含洭)。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德四县,梁乐郡辖梁乐、洊安两县。陈因之。隋开皇十年(590),平陈,废阳山、梁乐两郡,置连州,阳山、梁乐两县属连州。大业三年(607),废连州,置熙平郡,阳山、宣乐两县属熙平郡。大业十三年(617),宣乐县并入阳山县,熙平郡属萧铣。唐武德四年(621),平萧铣,改熙平郡为连州,阳山县属连州。贞观元年(627),连州属江西道。天宝元年(742),改连州为连山郡,隶属岭南道。乾元元年(758),连山郡复为连州,隶属湖南道。大历三年(768),连州改隶岭南道。阳山县俱随州郡改属。五代南汉时,阳山县属连州。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阳山县属广南东路连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连州路,阳山县属连州路。至元十九年(1282),升桂阳县为桂阳州,初隶属湖南道,后隶属广东道,阳山县属桂阳州。明洪武二年(1369)四月,废桂阳州,阳山县并入连山县,属韶州府。洪武十四年(1371)十月,废连山县,复置阳山县,属广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连山县从阳山县析出。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连州,阳山县隶属广州府连州。清雍正七年(1729),改连州为直隶州,阳山县属连州直隶州。1914年,阳山县属广东省岭南道。1926年,属广东省北区。1936年,改属广东省第二行政区。1950年1月,属广东省北江区。1952年9月,属广东省粤北行政区。1956年3月,属广东省韶关专区。1958年11月,阳山县并入连阳各族自治县,1960年10月,复置阳山县,均属广东韶关专区。1979年,属广东省韶关地区。1983年6月,属广东省韶关市。1988年2月,属广东省清远市。

阳山县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