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潍城区
拼音
Wéichéng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东省
所在城市
潍坊市
所在区县
潍城区
名称含义
因境内旧潍县城而得名。潍城区以旧潍县城得名。
名称起源
隋开皇十六年(596),分青州设潍州。明洪武十年(1377),降州为县,始称潍县。1981年5月,昌潍地区改为潍坊地区。1983年8月,国务院批示:撤销潍坊地区和潍县。潍坊市下辖潍城、坊子、寒亭三个区。
名称历史
夏为三寿古国。商属莱国。周为齐国属地。秦属胶东郡(一说属齐郡)。西汉属青州刺史部。中元二年(前148),境内属北海郡平寿县。建武十三年(37),属青州北海国平寿县。三国属魏北海国。北海国国治平寿,仍属青州,西晋初平寿县属齐国,后属北海郡。东晋十六国,境内先后为前赵、前燕、前秦诸国占据,其政权建置皆相因袭。南朝宋属青州北海郡。北朝魏仍属北海郡平寿县。隋开皇三年(583),罢郡存州,实行两级制,境内属青州北海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分青州设潍州,州治下密(今清池境内)。隋大业二年(606),撤潍州;同年,改青州为北海郡,境内属北海郡北海县,唐初改郡县为州县制,又在州上设道。唐开元二十九年(741),今境内属河南道青州北海县。宋建隆三年(962),以北海县为军。乾德三年(965),升北海军为潍州。政和元年(1111),今境内属京东东路潍州北海县(州治北海)。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金仿宋制,今境内属山东东路潍州北海县。元至元三年(1341),境内属益都路潍州北海县。明洪武元年(1368),撤北海县并入潍州,属青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改属莱州府。明洪武十年(1377),降州为县,始称潍县,属莱州府。隋、唐、宋、金、元至明初所置潍州,其治所皆在今潍城区境内。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潍县改属莱州府平度州。清初引用明旧制,清雍正十二年(1734),降平度为散州,潍县直属莱州府。1913年,裁府,潍县属胶东道。1925年,改属莱胶道。1928年,裁道,潍县直属山东省。抗日战争时期,隶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至1948年潍县解放。1948年4月,潍县城(潍城)解放,以潍城、坊子、望留等地组建潍坊特别市,直隶于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局时驻益都县);同年8月,恢复潍县建置(即新潍县),现境内东部少部分属潍坊特别市,其余部分属潍县,隶属于昌潍专区。1949年6月,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直辖于山东省。1950年5月,撤销潍坊市,并入潍县;同年11月,复置潍坊市(县级),属昌潍专区,嗣后至1983年,称潍坊市(县级),先后属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1958年12月,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1961年10月,潍县析出,市、县分置,隶属不变。1967年3月,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5月,昌潍地区改为潍坊地区。1983年8月,国务院批示:撤销潍坊地区和潍县,将潍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潍坊市。潍坊市组建为省辖市,为地专级。市区下辖潍城、坊子、寒亭三个区。原潍坊地区行署机关组成新的潍坊市人民政府。原潍坊市人民政府机关组成潍城区人民政府。1984年1月,建潍城区(县级),属潍坊市。辖城关、东关、南关、西关、北宫、东园、院校7个办事处及河西、于河、望留、杏埠、符山、大柳树、军埠口、二十里堡、梨园、大虞10个乡镇。1994年5月,区划调整,以白浪河为界将原潍城区划析分两个县级行政区,白浪河以东新设为奎文区,白浪河以西为潍城区,同属潍坊市。
热门文章
七雄街道
牌坊回族满族乡
两坪乡
洛克乡
塔山镇
南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