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南北朝有椹县,隋改椹川县,县治椹川溪。后据椹川名,以椹作湛,释川为江,定名湛江,故名。

因驻地十二道沟村,且以临江市头道沟起,按沟顺序排列,故而得名。

街道办事处驻地位于丁旗堡的街道。

清初为交通要道,易姓人家在此开设旅店供来往客商住宿,故称“新店子”,简称“新店”。

潞河即通州境内的北运河,此镇依北运河而建,故名潞城。

原名圣佛头,1946年为纪念在此牺牲的段英言烈士而更名为英言镇。

据传,从前这一带油茶山很多,为了便于榨油,在上、下相距离3公里的两个村子各建了一座大油槽,在水溪上游的为上槽,在水溪下游的为下槽,据此位置为下槽,后以方言谐音成下造。清代为夏造村,1998年经上级批准设镇,改称夏造,故名。

相传南宋时期岳家军屯兵泰州,曾摆下天罡阵抗击金兵。天罡阵的北门就设在罡杨境内,罡门因此得名,又因境内杨姓家族居多,故称罡杨。

县城位于西柯沟尾,达曲河与鲜水河西岸的平坝之中,驻新都村而得名,藏语,意为“西面沟尾处”。

因位于克山县之东而得名。

因传说得名。龙胜,含义有两说。一说桑江流经此地,传说曾有龙虎相斗,龙胜据江,虎败归山,因而取名“龙胜”。一说在桑江与和平河交汇处,即现县城所在地,曾有数寨并立,错落有致。其中一寨面对青龙山而立,得名“龙胜寨”。清朝此地爆发农民起义,乾隆皇帝指令置龙胜理苗通判,派官兵驻扎龙胜寨,镇压农民起义,其后置龙胜巡检司。乾隆六年(1741),以寨名、司名置龙胜厅,“龙胜”因龙胜寨得名。

古时候森林茂密,遍布全境,因名“木”,后因龙、刘 、王 、谢 、朱、 谭 、候等姓杂居,人丁繁衍,纠纷四起,为使众姓和睦相处,更名“睦村”,又因是乡及行政区域,故名。

原为商水县城所在地,故名城关乡。商水历史上别称“阳城”,以“阳城”作为街道专名可以更好地突出商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史记阳城,清秀商水”的文化精神,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提高商水县及拟设街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因此地地形似九条龙,故名。

意指乡政府驻地在东林。

明初原是惠州府海丰县龙溪都属下一个村,因地貌似“倒地梅花”,林木参郁,取名梅林。

“滠”指滠水河,“口”指入江口。“街道”代表行政区划单位。

因辖区有吴中第一名胜虎丘风景区而得名。

364 365 366 367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