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该地位于州河西岸,且古时称河市坝,即州河旁边进行交易的场镇,故名。

古时,村东高西低形似马蹄,所以曾名为名马蹄村,当地就流传着一首民谣:“淹底原名马蹄村,西头富来东头穷”。这句民谣就道出了当年的淹底村东面地势较高,灌溉不便利,西面地势较低,便于灌溉,所以西头较东头富裕。后来,有因村子位于土丘之下,多雨积水,改名为渰底,“四清”运动时,下乡工作队为通俗方便改渰为淹。

因乡政府原驻地位于金马桥得名。

汉魏时人们自京都洛阳出关南去或由万安山南部入关北来,均要在此通过。因村处大谷关北口,故名大谷口,简称大口。

此地境内大量种植云顶茗茶。

因办事处位于桃城区滏阳河以西而得名河西街道。

因该乡古时溪两岸蓼草丛生,故名。

意为位于葵山的阳面(阳面:南面的一种说法)。

清代称慕善镇,后以在五显庙前改名庙前街。

相传景姓建村,因地居北,故称北景。

自隋代起,一直为元氏县治所。因其地处原指城内及三关,故得名城关。1987年取义位于槐河之阳改名槐阳。因驻地在槐阳,故得名槐阳镇。

柑子园原为一村名,现为社区名,居民先祖从永州永字桥迁来,立宅之初,此地有一园柑橘,取名柑子园。

因桓台县境内古地名(少海),得名少海街道。少海,即古代的马踏湖,位于今桓台县北部偏东,是与博兴县的界湖。是这片美丽富饶土地的见证。少海由此而来,沿用至今。因街道办事处驻地在此,故名少海街道。

因腹地有几个形如焙笼的小山包,得名米焙,后演化为米贝。

意为新的马集村。明朝,马姓家族从山东迁居此地,生活、建庄,因在官道旁边,交通方便,后兴集市,故得名马集。原名刘窑镇。明朝,马姓家族从山东迁居此地,生活、建庄,因在官道旁边,交通方便,后兴集市,故得名马集。1997年为避免重名,同时取日新月异之意,更名为新马集。

乡级行政区域,因在唐桥陵附近而得名。

在岐山之阳,别称岐阳。故名。

明万历十年(1582)高田氏建一寺庙,乡以寺名。

363 364 365 366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