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名夷都,元及明初在此置沐川长官司,领有今中都、太平、安全、马边、沐川地。明万历十七年(1589 )改名中都。
位于崇业路的乡级行政区。
一说:原村中有座通惠寺,且旁边有大量芦苇,故名芦塘寺;二说:当时中庐有座大佛寺,旁边有大塘,故名庐塘寺,解放后误写为罗塘寺,故得名。
博斯坦,维吾尔语,意为绿洲,水草丰茂之地。
据《山西历史地名录》记载:“春秋时为晋大夫窦呜犊之食邑,后名三交寨、三交村、三交城、三交口。”《宋史.太宗纪》:太平兴国四年(979),“命潘美屯河东三交口即”,后在距此北2.5公里处修筑城堡称新城,而将此城因形成年代悠久称为古城。
传古时有一位白姓商人骑着白马到今白马村南山湾对面的河岸设店经营,发展成圩市后得名“白马圩”,1954 年白马圩原址被洪水淹没,迁至今址重建,仍称“白马圩”。
因北周时为窟胡、定胡、乌突三县交界处得名。
达里雅布依,维吾尔语意为河边。又名大河沿。
驻地南面诸山坳中有山泉多处。 苗语称“咱刀”,意为较深较大的水潭。
“香花桥”为境内集镇名称,原乡镇政府驻地。香花桥集镇相传古时普光寺西南管浦江上有方形单孔紫石桥一座,建造精致工整,名“香花桥”,以桥名镇。
一说:据明万历《重庆府志》载,大足33里之名有“石院”,后谐音演变而成“拾万”。二说,在清乾隆建场时,街上有一百千寺,一百个千即等于拾万,故名。
意为永远繁荣昌盛,故名。
镇政府驻地村处望仙院(古庙)的东头而得名院东头。“明正德年间,重修土地庙碑”有任、阎、师、杜、戚等姓名的记载。“大清宣统元年任大公讳山之墓”碑载:“任氏于大明成化年间,由立岩涧迁居院东头”。
因其曾有周姓、徐姓、汤姓三姓居民打架,后希望三姓居民和平共处,故得名。
因地处红柳丛生的红柳园而得名。
以濒临淄河而得名。武王二年(前1045),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传至六世胡公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被迫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周厉王二十年(前859),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
南宋期间,单氏祖先迁居中村,后分居底吉、中村、前田三村,因皆为单姓,总称三单。
因辖区内有大、小凤凰山,故名。
热门文章
把荷乡
龙茗镇
夏石镇
凭祥市
凭祥镇
上映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