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

名称

临淄区

拼音

Línzī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东省

所在城市

淄博市

所在区县

临淄区

名称含义

以濒临淄河而得名。武王二年(前1045),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传至六世胡公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被迫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周厉王二十年(前859),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

名称起源

秦置临淄县。1969年12月16日,临淄县划归淄博市,改称临淄区。

名称历史

秦置临淄县。西汉于东境置东安平县,属淄川国;分其西境置西安县,与临淄同属齐郡。东汉、三国魏、晋3县同属齐国。南朝宋改东安平县为安平县,侨置高阳郡、高阳县于西安县。北齐废安平县,徙高阳郡出境,废西安县入高阳县,临淄县省入益都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临淄县,并由高阳县析置时水县。大业初2县并省入临淄县,属北海郡。唐、宋属青州。金属益都府。元至元三年(1266),省入益都县。至元十五年(1278),复置,属益都路。元末因故城倾圮,建新城于其南,即今临淄城。明、清属青州府。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废道直属于省。193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山)、桓(台)、临(淄)、益(都)毗连地区设立长桓临益四边县,临淄县西境属之。1939年10月,设立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临淄县第二区及第三区淄河以东区域属之;广饶县第三区同时划归临淄。1940年4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所辖原临淄地仍归临淄。1942年,益寿临广四边县再度建立,属清河行政区清东专区,临淄县第二区及第三区之淄河以东地复属该四边县;同年7月,博兴县第五区划归临淄。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所辖原临淄地还属临淄。1944年3月,临淄属渤海行政区第五专区。1945年10月,属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1949年7月,属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1950年5月,清河专区撤销,临淄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7月,淄博专区改为淄博工矿特区,临淄划归昌潍专区。1958年12月,临淄并入益都县,仍属昌潍专区。1969年12月16日,临淄县划归淄博市,改称临淄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