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该村《朱氏族谱》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属廪邱,名为飞云驿。后晋开运元年(944),滑州河决,飞云驿四面环水,方园数里,一片汪洋,飞云驿由此改名水堡。宋、元先后改名义东堡、水堡寨,清为水堡镇,后简称水堡。

据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为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据明万历《即墨县志》载:灵山是即墨七乡 之一。清同治《即墨县志》:蒙沙河南标有灵山集 ,河北标有“灵山”都是今灵山。灵山镇系以山命 名。因境内灵山得名灵山街道。

乌拉哈,系蒙古语。据考证,“乌拉哈”的含义有两种。其一,“乌拉哈” 源于蒙古语“兀良哈”。兀良哈原是蒙古族一个部落名称,在悠远的古代曾迁徙游牧于黄旗海一带草原;其二,“乌拉哈”源于蒙古语“乌拉盖”,意为“盲肠”,形容该地四周平坦、中间突兀的地形。“乌拉”系蒙古语,意为“山”。

境内原有一河,居民先居于河东,命此河曰西河,因河而名。该镇位于西河,故得名西河镇。

因此地原为西洞庭湖西汊的一片荒洲,故名西洲。

相传盛唐诗人李白(字太白)途径万州南浦县,曾在此读书、吟诗,明代在山岩上建太白祠,故名。

传明代以前,此处河流纵横,夏秋河水泛滥,常年积水,以为与大海相通,故称海通。

光绪九年秋,谭嗣同来会宁白草塬,作五言律诗:“白草塬头路,萧萧树两行。远天连暗雪,落日入少黄。石立人行瘦,河流衣带长。不堪戎马后,把酒唱伊凉。”是为白草塬最早地名记录。

因该地位于南河以南而得名。

以管区内主要街道自由路命名,故得名。

以乡人民政府驻地双桥命名。旧时村中上下建有两座木桥,上称“大门桥”,下称“关王桥”,故名双桥。

因辖内有东山村,以村名为名,故名。

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张秀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形成屯落,故名张秀屯。因镇人民政府驻地张秀屯,故得名张秀屯镇。

阴底为彝语“倚底夺”之译音,“倚底夺”即出水坝之意,故名。

砲台,原名为“铺前”,创于明朝。明天启三年(1622),为防御盗寇,设“铺前”西营把总一员,兵83名。清顺治十三年(1656)于铺前建砲台,以防御倭寇。后因“铺前”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逐渐发展成小集市,久而久之,“砲台”之称取代铺前,故名。

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明朝至清,此村设有驿站,送公文者,至此换马。村西有一大湾,故名“换马湾”,后演化为“化马湾”。

道路四通八达,连通多个村屯山沟。

此地有一山,形如龙,山前有深潭流水,故名龙潭水。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