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明嘉靖元年(1522)建圩时,因东有贤山,南有溪流,在溪上架桥以通贤山,故名。后简写成乔贤。

明代建村,明宣德年间,此处为炼铁之地,建村后取名小场,后改为小厂。因乡政府驻地小厂,得名小厂乡。

因初始为徐姓管理盐圩坨而得名。

石道河镇因境内河流石头甚多,因而取名“石头河子”,后定名为石道河。

街道办事处驻地南京路。

因溪岸边辟有船坞小码头,称为“东港”,村靠港边,因港得名,政府驻地东港村,故名。

《汉书·赵充国传》中有雒都谷(落都、洛都),系羌语名,指境北引胜沟,又说是老鸦城以北冰沟;十六国后凉建乐都郡,雅化为乐都。南湟水(乐都水)得名。据唐《元和志》载,“湟水,名湟河,亦谓之乐都水,出青海东北乱山中,东南流至兰州西南入黄河。”又,康熙《碾伯所志》载,“所境有湟水,一名碾伯河,故以得名。据《中国地名辞源》:沿古乐都郡名,藏语意为沟口。

明代有司姓在此定居,初名司家寨,后简称司寨。

廉州镇,为历代郡、州、县治所,隋初曾置廉州于此。现为藁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人民政府驻地。明、清称:在城社(营),民国设城厢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设城关区、城关镇、城关人民公社、城关镇、藁城镇,因古为廉州治,建市后,改称廉州镇。

因境内平阑山而得名,后改名平南,

以五权宪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而得名。

相传为汉朝怀里候皇甫嵩故里,故称皇甫村。

喀喇沁系蒙古部落名,为“保卫”、“看守”之意。

因处丘林沟与榨盘河汇流冲积坝上,故名。

因富和乡和新凡乡合并,各取一字得名。

滍水即因黄帝打败蚩尤而得名,滍阳意为“滍水的北岸”。

据乾隆《连城县志·山川志》载:“因县东有莲峰山,盘亘数十里,婷婷秀峙,远望如莲花然,故县志取名莲城。”元至正六年(1346),邑人罗天麟、陈积万起义反元后,因忌讳草头,元政府改“莲”为“连”,遂成连城。

因域内有鲧堤(“高一丈六尺,厚二丈五尺”,鲧堤相传是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时所筑)故称高堤。因在高堤北侧,亦名北寨。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高堤镇”。

2238 2239 2240 2241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