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寨,原称为霞山(现寨里村),据族谱记载和历代相传,明正德十二年(1517)河头(今九峰)、芦溪乡民造反,迫近城邑,分巡胡知府承命率兵征剿,扎营于霞山境上。为防侵扰四面建筑高墙为寨:东、西、南、北设四个大门,墙外挖沟蓄水作为防护沟,霞山改为霞寨。霞、下二字放音同音,习惯书写为下寨。

因城西甘浚山下有泉,味甘冽而得名。又因城南有甘泉而同取其意。

“奔戈”,藏语意即土司驻地。昔有土司驻此,故名。

“乘”指乘坐;“马”指动物;“岗”指高出平地的地带;“镇”指乡级行政区域。

位于前进街以南,命名为南城街道。

“郑集”指郑家集;“镇”指行政区域。

永年一词意指国祚长久。晋陆机《辩亡论》云:“敦率遗典,勤民俭政,循定策,守常险,则可长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

大兴,原是勐撒区所辖的“大寨乡”,在1985年大跃进中,全乡干部群众积极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多次受上级表彰,被广大群众称为“大先乡”,后谐音演化为大兴乡,沿用至今。

十堰地名始于明正德年间,当地人们在郧县南今十堰百二河、犟河上“因溪作十堰以溉田”而得名。

取所辖跑马坪村委会名命名。

因将以骆滩、郭家等48个圩联合成一个三角形圩堤而得名。

传瓦塘圩于明朝末年由广东梅州人迁建,因当地长年烧制瓦片,挖泥烧瓦形成许多塘,故名。

1982年撤销城关镇分设4个街道之一的南城街道,因地处城区龙川(龙津河)的南岸而得名,故称南城街道。

清雍正年间,“陈”姓人家在此搭棚设店卖饭,后建庄取名陈棚。

晋时始筑此城,称硪碌赕,彝语,硪:岭岗;碌:石;赕:小平坝。宋大理改白鹿部。白鹿,彝语,白:山;鹿:石。后演变为鹿城,故而得名。

“网”指渔网,“市”指集市,“镇”指行政区划名。

巴头, 壮语Bakdaeuz, “巴bak” 指山口, “头daeuz” 指首端。 因该村在山谷入口处, 故名。

“宁”,安也,就是“使安定”“使安宁”。“江”,即古混同江,指今松花江流经松原市河段,别称鸭子河。“宁江”,意即“使混同江安宁”。

2219 2220 2221 2222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