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自古为县城,城池共置南、北、西三门,城门之外的村庄称为关,故有西关、南关、城关之分,故此镇为城关镇;2001年1月,将城关镇更名为台城镇,取五台县城之意。

明永乐二年(1404), 因地处胶州湾北岸,东南靠海滩,地势涝洼,俗称“滩里”。又因土岭多 生荆棘,夏秋汛期常有洪水滞留,故名“棘洪滩”。1966年12月更名为“锦红滩”。1958年,成立 棘洪滩乡, 1959年,易名为棘洪滩人民公社;2001年,棘洪滩撤镇设街道。

北宋乾德二年(964),改朗州为鼎州,以昔之常德县城于宋代曾为鼎州治所,有鼎城之称,因境内有鼎水(又名澹水,今称渐水)而得名。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水朗堤围水窦,后在窦头顶上形成窦头圩,又因地处三面是山,一面临江,中间是一开阔的低洼地,未筑河堤时,河水淹漫,沿岸呈大弯形,故名。

古名栗树坪,因其地有一株胸径超过一尺的大栗树。于清朝时期,在其种植梨树,遂更名梨树坪,后设乡于梨树坪,故名。

镇政府机关所在的八陡庄位于岳阳河谷,其北、东、南三面向外的通道有八个大的陡坡,故取名八陡,镇政府亦名八陡镇。

“扩大”意为“圆形院子”。

隋代开皇元年(581),置易州,《元和郡县志》易州:“以州南十三里易水为名”;十六年(596),置易县,县以州名。

夏县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因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夏县。《太平寰宇记》载:夏县,“以夏禹所都之地为名。”

彩屯街道办事处辖管区域。彩屯名源于菜屯,清朝时这里是一个农村小屯子,以种蔬彩为主,故称菜屯,后以其谐音称彩屯。

因村庄紧靠长满杨树的河滩,故名杨滩。

主要说法有:东汉应劭注《汉书·地理志》九江郡十五县中的合肥时说:“夏水出父城东南,至此与准合,故曰合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南畿志》载:“肥水出紫蓬山,东北流入金斗河,一支西北流,东复转南,东门外二水相合,故曰合肥。”。《通鉴·地理通释》云:“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大多附会《尔雅·释水》中“归异出同,曰肥”之说。另有“合肥居四水之中,东有逍遥津水,南有施水,西有肥水,北有施水支津,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之说。总之,多数说法为有施水,或说其

传说早年此处地下卧一青龙,每逢旱时青龙行雨,五谷丰登。有一天,明军师刘伯温路过此处,说这里是风水宝地,日后必出真龙天子,并出七十二名大将共保龙驾,今日不破必有后患。随即派人挖井72眼,盖火神庙八座,以镇青龙。因此,真龙天子不得出世,七十二员大将转生为七十二名园匠,开园种菜,青龙也不得翻身。后因这里建村并设集镇,故名青龙集镇。

蒙古语地名,意为新来的人居住的地方。

南丰一名有两说:一、南丰原为圩。晋代属临贺县(今广西贺县)。地处开建县之南,城区附近有平原,农副产品丰富,故名南丰。二、原称南靖,因四周土地肥沃,粮丰物阜,故名南丰。

因柱山乡境内一奇山峰形似柱头,故名。

北宋治平年间,高黎王在此筑一小城堡,称高黎王城,后人简称黎城。

原名长安乡,意为长治久安 。后因与澄迈县长安同名而改为上安乡。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