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

名称

夏县

拼音

Xià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西省

所在城市

运城市

所在区县

夏县

名称含义

夏县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因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夏县。《太平寰宇记》载:夏县,“以夏禹所都之地为名。”

名称起源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北安邑县城于新城,并更名为夏县。以纪念夏都安邑而得名。

名称历史

古为安邑地。公元前21世纪,夏禹之子启建都于此。周属晋国地,周武王封姬于此。战国时期称安邑。韩、赵、魏三分晋地后,魏斯治魏,都安邑。秦置安邑县,属河东郡,为郡治所在地。两汉、三国、两晋,因之。北魏神嘉元年(428),分古安邑地为南北两县,这里为北安邑,在古城南20公里处设南安邑。太和十八年(494)县城迁至北安邑县城东7.5公里处,更名为夏,为夏县得名之始,属秦州河北郡。北周改属安邑郡,郡治在今禹王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虞州,大业初年废州,县隶河东郡。唐废河东郡改虞州县,属之。贞观十七年(643),改属绛州。大足元年(701),改属陕州,不久复属绛州。至德之载(756),更名虞邑。乾元二年(759),复属陕州。宋属陕州,金贞祐三年(1215),属解州,元仍袭旧制,明属平阳府解州,清属直隶解州。1914年,属河东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37年属运城第七行政区。1943年底,夏县同蒲铁路以北地区划为稷麓抗日民主县。1944年春,在中条山南河村成立康杰抗日民主县(简称康杰县),姚暹渠以南划为安夏办事处,翌年冬撤销康杰县、安夏办事处。1946年撤销稷麓县恢复原建置,属太岳行政区第三专署管辖。1948年12月,改属晋绥边区吕梁区。1949年,夏属运城专区,同年6月属晋南专区。1950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10月,夏县、闻喜及绛县大部分地区合并为闻喜县,县治设在闻喜县城。1961年5月,复置夏县。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2000年,运城撤地建市,夏县属运城市管辖。

夏县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