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硚口区
拼音
Qiáokǒu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武汉市
所在区县
硚口区
名称含义
“硚口”,本意为石桥头路口,自清代起泛指这一带区域。硚口区是汉口镇的发祥地,境内形成于明代中叶的汉正街是汉口城市之源。清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水涨平湖景致多,远霞红透晚来波;土垱买棹弯硚口,一路乘凉到小河。”词中所记“硚口”即指今集稼嘴至硚口路一带。清同治三年(1864),修汉口城堡,沿城外开辟护城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筑张公堤。每次的修建推动了汉口区域的稳定和扩展,使汉口成为宜居之地。为交通便利,在玉带河、护城河上修有30余座石桥和木桥。其中两座石桥架于两河通往汉水处,故称此地域为“硚口”,后分别称“大硚口”“小硚口”。百余年间,历经城拆、堤废、河填、桥毁,但“硚口”之名沿用下来,并成为今天的区名。
名称起源
1952年6月,武汉市第二区人民政府更名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
名称历史
硚口境域自尧、舜起属古荆州地,春秋归郧国(今安陆市),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沙羡县。三国魏黄初二年(221),置郢州,境域初属魏郢州江夏郡石阳县,后属吴郢州江夏郡鲁山县。西晋,并郢州于荆州,境域先后属荆州曲阳县、曲陵县。东晋建武元年(317),改曲陵县为沙羡县,境域属之。南朝时,宋孝建元年(454),废荆州,置郢州。大明元年(457),沙羡并入安陆,境域属郢州江夏郡安陆县。陈天嘉元年(560),安陆县并入沌阳县,境域属郢州江夏郡沌阳县。隋开皇元年(581),置沔阳郡,境域属郢州沔阳郡沌阳县;九年,废沔阳郡,改为沔州,境域属沔州沌阳县。十七年(597),改沌阳县为汉津县,境域属沔州汉津县。大业元年(605),改沔州为复州;二年(606),改汉津县为汉阳县,境域属复州汉阳县。自此至清末,境域均隶属汉阳县。唐,先后属沔州汉阳县、汉阳郡汉阳县。五代时,先后属鄂州汉阳县、鄂州武清军汉阳县、鄂州武昌军汉阳县、汉阳军汉阳县等。宋属荆湖北路汉阳军汉阳县。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汉阳府汉阳县。明属湖广布政使司汉阳府汉阳县。清属湖北布政司汉阳府汉阳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汉口、汉阳分治,新置夏口厅,辖汉水北岸涢口至滠口地域,其行政级别与汉阳县同,隶属汉阳府。境域改属汉阳府夏口厅。宣统元年(1909),夏口始划为9个行政区,至1929年4月未变。境域属城区第一、第二区,郊区第八区。1912年,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境域属之。1926年9月23日,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在汉口成立,决定划夏口县城区为汉口市(兼辖汉阳县城区),汉口市与夏口县并存,境域隶属之。1929年7月30日,夏口县撤销。1950年1月,原武圣区、中正区及宝善区各一部合并为武汉市第一区公所,宝善区大部、汉正区、新安区一部合并为武汉市第二区公所;11月,第一、第二区公所合并,成立武汉市第二区人民政府。1952年6月,武汉市第二区人民政府更名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1954年3月,改设为20个街道,作为硚口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1955年1月,硚口区人民政府改称硚口区人民委员会。1955年2月,其罗家墩至上、下双墩(解放大道北、航空路中心线西侧区域,即今宝丰街、汉水桥街、宗关街解放大道北部分)、铜厂乡(即今江家墩、简易宿舍)除农业区外划归硚口区。1957年6月,原汉桥区韩家墩街划归硚口区。1960年6月,硚口区人民委员会改为硚口人民公社(筹备委员会)。1961年3月,长丰农业管理区改名硚口人民公社长丰南北垸分社。1968年3月,硚口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80年2月,撤销硚口区革命委员会,设立硚口区人民政府。
热门文章
团风镇
岭东区
博美镇
李海务街道
大禹乡
彭家桥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