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张姓居多,而张与漳同音;湾,指漳江之畔;镇指行政级别。

象鼻山,因其形似一头鼻子伸进漓江饮水的巨象,故名。

因古有银山坝以挡海潮,后堤坝决口,重新筑坝,故名。

藏语音译,吉仓含义为沼泽,系部落名称。

阿勒玛勒,哈萨克语,意为苹果多的地方。

陈姓迁此立村,以姓氏命名为陈疃,为区别于西陈疃,取名东陈疃。

以小南海景区得名,辖区内有风景区小南海,即原童坛殿,俗称小南海,故名。

相传,清代柴米河渡口有个渡工名李恒,故人称李恒渡口。后附近居住兴村,故名李恒庄,兴集后称李恒街。镇以此而得名。

明代时期,于黄河沿线建立了王家营、骆家营、陶家营等数十个兵营,为驻军营地,始有“王家营”之称。街道以此得名。

泊尔江海子镇,“泊尔江”系蒙古语,意为浑浊,早年这里有个含碱硝的海子,因浑浊而称“泊尔江淖尔”,地名由此转译而得。

“酒坊”:镇政府所在地在明清时期有吴姓人家开办制酒作坊。镇政府驻地在酒房的镇级行政区。

“嵊泗”一名最早出现于1932年。崇明县《新崇报》1932年8月17日刊登的《开发泗礁、嵊山之商榷》:“盖定海、嵊泗间交通,实较与本邑方便。”以嵊山、泗礁山两主要海岛名称首字得名。有资料解释为“一乘四马,为岛屿围拱之意”,疑有望文生义之嫌。

“让”出自《千字文》中的“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原名福兴场, 当地人民为纪念走出旧社会,冲破束缚得到新生,生活富足,吉祥如意之意,故名新复。

靠山屯位于本乡东部。

黑龙镇(自然镇)南500米有黑龙潭,水质清澈,常年流水不断,恩泽四方百姓,故名。

侗语“栽”(当地人喜欢称为宰)译为寨子,“麻”有“大,宽”之意,意为大寨子。

宗塔坝内有一较大的湖泊,后因自然的变迁,湖水从扎柯注入壤塘县境内,以湖水流境为界,划分上、下游,宗麦位于下游,藏语,意为“海子下游”,故得名。

208 209 210 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