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汤泉源头,故名“汤头”且因政府驻地位于汤泉附近得名汤头街道。

“玉西”意为“四片”。旧社会支差(差役)时,当地人分四组轮流进行,故名,沿用。

“长轩岭”指原来的自然镇,“轩”即“轼”为古代舆车前横木,“岭”指山岭。“街道”为乡级行政区域。

传说,湘西天王庙祭祀的苗族三兄弟,生前曾因平叛有功为奸臣所忌,有奸臣趁三兄弟回家省亲之际在酒里下毒,饮后行至此处药性发作,头已达拉不起,故名“耷拉”,后演化成达岚。

相传唐初,这里就有大建安寺,唐文宗开成二年(838),有日本高僧圆仁慈觉到五台山朝佛,路居此寺而得名。

1958年改洋河为泾洋河。位于泾洋河东岸边,以泾洋河前二字命名。

马龙系彝语“麻笼”的音变,“麻”为“兵”,“笼”为“城”,即(土司)驻兵的城。一说“因天马山、藏龙山两山,命名马龙,取天马云龙之义”。

因明清时境内建有多处“坛罐厂”(酒瓶酒坛专供茅台酒坊使用),故俗称“坛厂”。

因地处大坡岭下而得名大坡墟。

因政府驻兴隆场而得名。兴隆场,明代建梅花镇,因其地有5座小山丘,形如梅花瓣而得名,又名五堆镇。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扎营于此,避讳梅(霉)字,以兴隆发达之意名更名为兴隆场。

“邓”指原邓家口居民点;“南”指南庄居民点;“街道”指市辖区政府或县级市政府的派出机关。

镇内小河上曾建有3座小桥,明初为汝宁守御千户所屯田地之一,称三桥屯。清称三桥店,顺治十六年(1659)由军屯改民庄,简称三桥。镇政府驻三桥,因此得名。

旧时常有迁入者为客籍,本地人称之“客仔”,故当时吉隆叫“客仔圩”,后有兴梅籍人在本镇设“兴隆会馆”,并提议以吉水约之“吉”字,兴隆会馆之“隆”字,取名吉隆,寓“生意兴隆,大吉大利”之意,故名。

寓意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以原双河、石凤两乡合并,取其首字而得名。

宁围街道名沿用原西兴盐场“宁围”灶地名。宁围表示当地是围垦之地,并取其安宁之意。这里原系围垦之地,明末清初,为钱塘江沿岸“六围”灶地的宁围、丰围。后时有涨坍,并开荒垦种,逐渐形成村落,发展为乡镇。

“江”指平溪江和小江,“口”为两江交汇,故称“江口”。

寓意人们爱护道路。

2077 2078 2079 2080 2081